浙江“東陽模式”的啟示
享譽中外的“中國縫配城”
20世紀70年代末,素以“吃苦耐勞”著稱的東陽(虎鹿鎮)人就肩負背包走南闖北,上門到服裝廠推銷縫紉機零件。當時國內的服裝業還比較落后,所以銷售的主打產品僅限于裁剪刀片之類配件而已。隨著服裝業的崛起,縫制機械的需求大大增加。數年時間,縫配推銷人員跑遍了大江南北,形成了以虎鹿鎮為中心的“跑刀片”群體,并白發在虎鹿鎮成立了縫配供銷市場(門市部)。虎鹿有了縫配專營市場的消息通過跑刀片人迅即傳遍全國,各地商賈紛紛慕名而來,采購或推銷零件產品。國外的客商通過廣州的商貿信息也陸續進入虎鹿。市場上的品種也從刀片、砂帶、彈簧、螺帽螺絲、機針等小配件一直延伸到與國內外整機相匹配的所有零配件。即使是特種機零件,虎鹿都能發揮超常渠道進到貨。
進入80年代初,縫配市場的現狀已經適應不了國內服裝業快速發展及外商紛至沓來的需要。交通、物流及其他設施配詈都已跟不上。在這歷史性的轉折時期,當地政府在縫配人的強烈要求下,果斷決定,規劃新的經營場地。新區占地近1.8萬平方米,邊建邊移,不到一年的時間,眾志成城,虎鹿的中國縫配城應時而生,成就了極具特色的地方經濟。虎鹿人在自家門口的“中國縫配城”演繹著屬于自己的縫配理想。縫配城有限公司何榮昌副總經理告訴記者:“縫配城現在規模近10萬平方米(包括在建),國內外經營戶達飛50余家,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蜂擁而至。經營品種可以說包括了目前世界上流通的工業和家用縫紉機零配件,國內服裝企業主打設備也均有銷售。不愧于全國最大的縫配集散
中心這一稱號。”
得天獨厚的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東陽的縫配產業也是后勁實足,與縫配城形成優勢互補、互為呼應的效果。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東陽縣縫配廠生產的三線拷邊機就在全國各地形成一片大好的銷售形勢,連續幾年產品脫銷。80年代,魏山五金電器廠的“雙喜”牌電熨斗不口電腦繡花機也曾經名揚中外。此后,一批集體縫配企業先后轉制,紛紛從家庭作坊式的小廠迅猛崛起,一路凱歌,捷報頻傳。目前,浙江金勾(針板王國)、華洋、精工、慧捷和江峰、龍騰、恒華及標準公司東陽零件廠等50余家縫制企業,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規模。產品從單一的針板、刀片、砂帶等拓展到機針、旋梭、壓腳、卷邊器、刀剪十幾大類上萬個品種。有的企業與國外著名品牌整機廠合作開發新產品,質量、管理、科技含量都實現了跨越式提升,對企業的產品結構進行了調整,與國外的整機配套能力得到了提高。浙江德友等企業還在生產中高檔縫紉機配件的基礎上,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生產工業縫紉機、電腦刺
繡機及其他特種機系列。
鑒于虎鹿、巍山的縫配特色經濟板塊業已形成,東陽市政府在落實“興工強市”的經濟發展戰略過程中,確立了巍山和虎鹿二個縫配工業園區。今年以來,東陽市委書記湯勇、市長陳豐偉分別率經貿局、銀行等相關部門領導視察縫配骨干企業,現場辦公,為企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n巍山鎮企管所馮躍進所長告訴記者:“巍山縫配工業區已有數十家企業入駐(其中一家外來企業),我們將一如既往,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對來園區投資的客商給予各方面的優惠政策。實行一個口子接待、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理。”
產銷并舉 相得益彰
中國縫配城與虎鹿鎮區分踞37省道兩側,城鎮相鄰,倉儲、物流、日常生活消費相當便利。即將開通的“金甬”高速公路更描繪出便捷的現代交通樞紐藍圖。縫配企業的任何新品上市都是近水樓臺。這里的廠商,有的是先辦廠后進縫配城開店,有的是通過縫配經營積累了一定資本的同時,洞察分析出高附加值,科技含量相對高的中、高檔產品,直接投入生產,事半功倍。這種以虎鹿為中心,集生產與商貿于一體的特色板塊經濟,被業內稱為“東陽模式”。
虎鹿人從“跑刀片”開始,幾經磨礪,有的已成為“中國縫配城”的主人,有的成為縫配企業豐,還有一部分人在全國各地經營縫制機械商貿業,且業績斐然,有的甚至把縫配店開到了國外。按照這樣的經營模式,東陽虎鹿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縫配集散中心和商
貿重鎮,且經久不衰。
勤勞而充滿睿智的東陽縫配人,加上這樣睿智的政府,東陽縫制業的發展必將如旭日東升。 應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