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看好中國紡織服裝業發展之分析
- 未來十年,我們看好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從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看,其工業化初期均將紡織行業作為先導型產業,在提供就業、出口創匯等方面帶動了經濟增長。但當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如對美國、日本、韓國多年來GDP與紡織工業相關性研究表明,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時,作為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工業步入衰退也標判斷,這種好日子至少會到2020年。
永恒產業并非夕陽行業
由于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的差異,造成全球資源分布不均勻。經濟一體化趨勢要求各類資源在全球流動以實現優化配置。資金、技術的快速流動已體現了這種趨勢。但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力,由于多種原因卻難以快速流動,因此,以物流代替勞動力流動的貨物貿易快速發展。而吸附勞動力較多、便于運輸的紡織品貿易更得到快速發展。在1980~2001年的21年中,全球紡織品出口總額增長了258%,比同期全球出口貿易增長幅度210%高出48個百分點。預計2004年全球纖維、織物、服裝、家庭布置等的貿易總額將達到3800億美元。
從長遠發展看,紡織服裝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紡織服裝業只能以不斷的增長來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紡織行業并非夕陽產業而是永恒的產業。
國際貿易促進了全球紡織產業的國際分工和產業調整。目前西歐、北美和日本是世界紡織品服裝的主要消費市場,而以中國為主的亞洲發展中國家則是世界紡織品服裝的制造中心。
自1991年以來,中國紡織行業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9.9%,略高于同期GDP9.3%的增長速度。紡織行業全面步入快速成長期始自1998年,是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紡織行業扭虧解困的政策,加之社會資本對2005年取消配額的良好預期,從而導致紡織行業投資額大幅增長。2003年全行業實現利潤444億元,為1998年的51.6倍。未來,預計上升勢頭仍將長期延續。
產業優勢突出
紡織服裝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其低耗能、高就業、與農業密切相關、出口創匯等特征符合中國國情。同時,紡織行業的內生性增長強勁,中國企業消化和傳遞成本的能力也在日益增強。
中國目前的國情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失業率高,就業壓力大;自然資源少,能源短缺;“三農”問題嚴重;高科技領域落后,需要大量進口先進技術和裝備支撐現代化發展,即需要充足的外匯儲備。
而紡織行業的特點是:1、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據統計,每億元固定資產吸納就業人數:紡織業1876人,服裝業4464人,是全國工業平均數932人的2.01倍和4.79倍。發展紡織服裝業符合勞動力過剩這一國情。2、低耗能、少污染的產業。2001年每億元工業增加值消耗的能源(折合標準煤),紡織業為1.93,服裝業為0.48,分別是全國工業平均數的59%和14.7%。在漫長的紡織-服裝產業鏈中,除印染環節外(目前新技術已逐步克服印染帶來的污染),基本對環境無破壞,屬于“綠色產業”。上海、深圳等現代化城市把服裝制造列為“都市產業”也說明了這一點。3、是與農業密切相關的行業。2003年紡織行業消耗天然纖維620萬噸(棉、麻、絲、毛等),涉及到1億農民的生計。目前約有1300萬農民子女在紡織服裝行業就業。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數據,一個農民從事紡織業,其放棄耕種土地的機會成本,中國是0.2公頃,美國57.4公頃、法國19.6公頃、墨西哥2.8公頃、土耳其1.7公頃。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可推動農村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以解決“三農”問題。4、是出口凈創匯的主力。2003年紡織服裝出口凈創匯645億美元,是全國凈創匯255億美元的2.53倍。意味著扣除紡織服裝出口外,全國進出口貿易為逆差394億美元。
由此可見,紡織行業是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