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為紡織服裝企業指出三條明路
- 面對國外越來越多的“封殺”威脅,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如何在“后配額時代”謀生存?在滬上舉行的“新時代女裝貿易與采購高層論壇”上,專家為中國企業指出三條明路———積極發掘內銷市場、將制造基地轉移至周邊國家、建立自主品牌。
資深國際貿易律師RoyIanDelbyck指出,“中國制造”對國際買家的吸引力毋庸置疑,但眼見越來越多的國家擬對中國產品設限,買家就不敢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中”來承擔風險。
利豐洋行中國區上海總經理LarryKing坦言,面對國外設限,國內的外資企業可將訂單轉移到其在他國的制造廠進行生產,由此化解危機。眼下由于“走出去”的中國紡織企業比較少,因此在遭遇外銷受阻時,不妨積極開拓極具潛力的內銷市場。
LarryKing還指出,中國內地的企業不妨學習國外企業的未雨綢繆,化“危”為“機”。以韓國服裝企業為例,在遭遇國外“封殺”前就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中南美洲,因而得以使部分訂單轉移他國生產,將“封殺”的損失降至最小。
在LarryKing看來,樹立自主品牌也是中國企業立足“后配額時代”的良方,“盡管中國的品牌打入國際市場有一定難度,但其在國內巨大的內銷市場上將有所作為”。
扶植“自創品牌”正是我國商務部在“后配額時代”追求的主要目標。日前,商務部公布了“重點培育和發展的紡織品出口名牌”名單,上榜企業多有自己的品牌,它們將在今明兩年內享受各項扶持政策。
肯耐制衣上海總經理肖峰表示,由于公司擁有自己的品牌,因此不擔心反傾銷和“特保”。“公司將大筆資金投入海外研發,我們不跑量,但每年業績也有10%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