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中國紡織業的出路
- 全球紡織品和服裝配額取消后,美國與歐盟始終認為中國將成為最大的受益國,并且因為擔憂大量中國紡織品洶涌而入已與中國引發諸多貿易爭端;而就在此時,歐盟決定提前實施新普惠制對于中國紡織品業而言無疑又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歐盟委員會2月10日宣布將于今年4月1日提前實施新的普惠制安排。普惠制是“普遍優惠制”的簡稱,1968年由聯合國貿發大會倡議建立。歐盟1971年建立普惠制,允許發展中國家的產品以低于正常關稅的稅率進入歐洲市場。據歐盟統計資料顯示,歐盟普惠制的受益國和地區達178個,其中中國和印度是最大的受益國。歐盟進行普惠制改革其目的是希望使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發展中國家從中獲益。根據新的普惠制安排,斯里蘭卡95%的出口到歐盟的產品將獲得零關稅待遇,而泰國蝦和印度紡織品與服裝進入歐盟時的關稅稅率將由現在的12%分別降至4.2%和9.5%。而歐盟的新普惠制對于中國而言則意味著包括出口量巨大的紡織品在內的中歐貿易額較大的中國消費類電子(家電)、鐘表、塑料及塑料制品在歐盟享受相對優惠的時期將結束。因為歐盟已經對新普惠制的關鍵問題做出明確規定,即普惠制受益國任何一種產品如果在歐盟的市場份額超過15%就將失去普惠待遇,而紡織品和服裝為12.5%。中國紡織品對歐盟的出口每年都以兩位數增長,目前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在歐盟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30%,表明中國此類產品將不能再享受普惠制下的關稅優惠,而取消普惠制后,中國紡織品和服裝所繳納的關稅稅率將由目前的平均9%上升至12%。實施新的普惠制后,中國16大類50章產品將全部從歐盟實行的普惠制待遇產品類別中被剔除,只剩下11大類44章產品繼續享受普惠制待遇。從目前來看,由于其他受惠國和地區的同類產品仍將受到歐盟普惠制給予的關稅減免優惠,因此中國此類產品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力將受到一些影響,但我們認為這種影響微乎其微,因為中國產品價格低廉的優勢仍將保持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同時在紡織品服裝配額取消的后配額時代,對于中國紡織業而言,將面向擴大的世界市場,獲得新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將面臨諸多挑戰。作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紡織服裝行業在解決就業與擴大出口方面發揮著較重要的作用。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在規模、技術、質量等方面已有了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中國紡織行業也面臨著許多問題。
首先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鏈中的各分部門在國際競爭中地位有所不同,中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化纖、絲綢、服裝等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或中國傳統的優勢領域,而在科技和資本投入要求更高的新型纖維和面料、紡織機械、染整、工業用紡織品等領域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此外生產企業的信息化、零售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以及產品品牌的推廣與運作也是中國紡織工業的弱勢。中國紡織業缺乏研究開發能力及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技術,科技投入不夠,政府對企業與研究機構的有效合作缺乏引導,導致中國專利產品與專有技術的匱乏;同時盡管紡織企業眾多,但管理水平及信息化水平落后。進入后配額時代,由于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伙伴主要集中于美、日、歐盟這三個技術貿易壁壘運用較多的國家,加之中國出口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因此貿易摩擦的種類和數量都將進一步增加。對于中國紡織業而言,要密切關注國內外市場變化,完善產業政策、加強行業指導,做好行業運行的分析監測工作,妥善應對紡織品出口遇到的新問題,實現紡織品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而中國紡織工業將產業升級,通過提高質量,增加原創技術和品牌以適應世界市場作為發展重點絕非解決中國紡織業未來發展問題的關鍵,因為后配額時代意味著全球紡織業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正如全球經濟一體化一樣,中國紡織行業必須意識到全球紡織業必將迎來市場結構與資本結構的大規模整合與重組,未來一段時期內收購與兼并將成為全球紡織業的主旋律。
因此面臨機遇與挑戰,中國紡織業應積極應對,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解決盲目投資、出口無序的問題,走技術與品牌化經營的道路是中國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但是我們指出中國企業必須要有耐心,首先認真腳踏實地地扮演好生產基地的角色,在積累資本的過程中充分認清國際化競爭所需要的人才、資金與經營理念。
我們認為對于中國紡織企業而言,在技術與品牌上的躍升僅僅是中國企業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初級階段,而如何與國際資本進行有效對接更應成為中國紡織企業所必須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