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梳聯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競爭激烈
- 清梳聯是提高紡紗質量的“心臟”型系統設備,清梳聯裝備水平的高低,是完成中國棉紡行業結構調整、設備改造和技術升級的關鍵所在。國外先進工業國家清梳聯裝備水平達到50%以上,以此為標準我國清梳聯還極具發展潛力,同時,2005年中國又迎來了后配額時代,中國紡織市場無疑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潛力和需求趨勢
新投資企業對清梳聯供應商期望值高;老企業技改對清梳聯也有迫切的需求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約有1400條國內外清梳聯生產線,配國內外各類型清梳聯高產梳棉機13000多臺,相當于環錠數約2200萬錠,清梳聯裝備水平(以環錠紡7000萬錠計算,轉杯紡不包括在內)約為31.4%。雖然清梳聯在短期內獲得了巨大發展,但距離國外先進工業國家的清梳聯裝備水平還有約20%的差距。
隨著近些年棉紡織業的發展,清梳聯的需求趨勢呈現兩種主要特點:
一是新生紡織投資主體對清梳聯供應商依賴性強、期望值高。據統計,2001年以來增加的棉紡紗錠,90%為民營企業。但技術力量薄弱,所聘請的紡織技術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因而對新興的清梳聯方案、設備選型、質量、性能價格比、使用維護、技術支持和服務等有極高要求。
二是原有老企業技改愿望迫切,對清梳聯的先進性和工藝適應性要求極高。在現有棉紡紗錠中,20世紀90年代先進設備約占1/3(以新投資企業為主),80年代及以前的設備約占2/3(原有老企業為主)。但原有老企業管理體系完整,技術力量雄厚,工藝研究開發水平高,有很強的新技術、新設備的掌握使用能力。這部分用戶有著迫切的技改需求和愿望,他們對設備的先進性和工藝適應性有著極高的要求。未來若干年中國棉紡織工業進一步發展和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是加快技術進步,即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施以提高無卷化、無接頭紗、無梭布、精梳紗比重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改造,使國內60%的紡紗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其中提高無卷化就是提高清梳聯的裝備水平。目前清梳聯廣泛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器材,紡織工藝完善合理成熟,工藝適應性不斷提高,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成本不斷降低。
清梳聯的推廣應用在技術上不但能減輕勞動強度,減少事故隱患,還能夠減少廠房占地面積與用工,節約用電,降低用棉品級,節約維修費用,提高制成率及產品質量等。清梳聯每年可為用戶節約上百萬元,預計萬錠國產清梳聯需2~3年(國外進口清梳聯需3~5年)的時間即能回收全部投資(與各企業的管理水平有關)。
事實證明清梳聯的推廣應用能為用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與傳統棉卷工藝比,現代清梳聯開清棉工藝發生了很大變化:流程短,機幅寬;開清柔和,混合有序;短雜兼顧,合理分工;輕細抓棉,勻全高效;早落少碎,氣流保證;勻喂輕打,少傷纖維。核心是保持纖維原有特性不變或少受損傷,減少棉結、短絨的增長,為高產梳棉機功能的充分發揮奠定良好基礎。市場的競爭現狀。
國內外四個層次的企業從不同角度開發產品,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多方競爭主體、多種競爭并存的局面我國清梳聯市場的巨大潛力,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有實力的紡機企業參與到清梳聯的競爭行列中來。競爭格局由原來的國有企業為絕對優勢逐步演變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國外直接進口、國外在國內獨資、國內外合資、臺灣獨資合資等多方競爭主體、多種競爭方式并存的局面。在短時間內由于大量各類清梳聯供應商的涌入,清梳聯市場競爭迅速加劇。
到目前為止,清梳聯供應商的差異化表現為4個層次的競爭主體模式。
第一層次:德國特呂茨勒(Truetzschler)公司和瑞士立達公司兩家國外清梳聯供應商,技術領先,制造精度高,可靠性、穩定性好,設備性能優良,在中國市場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可信度,但價格昂貴,主要目標是高端客戶群。
第二層次:經緯紡機清梳機械事業部,經過十幾年特別是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技術先進,質量穩定,設備分高中低三檔,品種齊全,適應性廣,工藝和技術定型并趨向成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銷售網絡覆蓋全國,服務網絡健全、完善快捷,規模和數量在國內已占主導地位,面對高中低所有客戶。
第三層次:上海克羅斯爾、馬佐里(東臺)在中國市場上都有原裝進口設備,技術先進,質量穩定,有一定的知名度。臺灣明正、臺灣王田原以清花設備為主,質量穩定,可靠性、穩定性高,故障率極低,他們正在借原有清花設備的良好聲譽配備其它廠家的梳棉機組合成清梳聯在市場上銷售,搶占份額。主要目標是中低端客戶群。
第四層次:以金壇紡機廠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借助中國紡織幾年來的超常規發展,已經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具備了一定的設計制造銷售清梳聯的力量,成本低、反應快,依靠原有的在低端客戶群中建立的良好信譽度和忠誠度。
總之,國外進口的設備可靠性、穩定性已經過關,而國內的設備有待下大力氣對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進行有效突破,實現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