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也是一種竟爭力
到目前為止,中國內地的民營企業總數已超過100萬家。這百萬之眾的企業,有相當一部分的發展還處在自發的階段。民營企業對國民經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其可持續性發展也面臨一些難以逾越的障礙。值得慶幸的是,在信息傳媒發達、競爭激烈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而學習是一個必經的、系統的并最終實現飛躍的過程。
一個必經的過程
學習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就以縫制設備行業的民營企業為例,每一個企業無不經歷了籌資、模仿、開發及擴張等幾乎相同的過程。從結果看,有的企業在十幾年間日益做大,從名不見經傳到在業界有相當的地位,甚至從村辦企業到上市公司。而有的企業即使是在規模上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擴張,但從管理和效能上仍未擺脫作坊經營的窠臼,產品質量和品牌形象可想而知。其中的原因在于,同樣是學習,主動的學習來源于客觀務實的創造欲望,而在純粹利益驅動下的學習將因其倉促、機械而變得盲目、乏力。
主動學習的過程更強調企業領導者基于自身實踐經驗,對用于指導實踐的理論的甄選和學習、這既不是唯經驗論,也不是說企業發展都在遵從一個固定的模式,而只是突出了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最起碼要把學習與企業發展看成是相輔相成的因果關系,任何“賭輸贏”、“玩一把”的心理都難以收到預期的結果。
一個系統的過程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領導在臺州調研時曾語重心長地說:做(縫制設備)這一番事業,還要再用力些、用心些。這是對企業家們的忠告。回溯業界50年的發展史,我們曾經因封閉、體制、知識產權等一系列問題交付過數目不菲的學費。漸漸地,吃一塹長一智,我們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并且了解到:企業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不僅難以一蹴而就,從內容上更有其輕重緩急,有其科學性和系統性。
在從企業的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進步的過程中,特別是在一個進入門檻不是很高,而其參照目標又似乎遙不可及的行業里,企業要成長和完善,需要的就絕不僅僅是勇氣。現在,大多數企業認識到并實踐著“要發展就必須學習”的概念,如從精品意識開始到向管理要效益,再到重視企業形象和樹立品牌的過程,其實都不外乎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學,然后知不足。”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能夠未雨綢繆,先行提出問題即所謂主動的學習,其效果當然是機械式的學習無法等效的。
一個飛躍的過程
觀念是起點,出發點的正確與否關系到發展的方向與速度,這是不言而喻的。舉例來說,“中捷”老掌門人曾對記者說過:“跳出家族式管理模式是企業成長的第一步。”一個頗具規模的企業可能為一個狹隘的利益圈子所糾纏,因此出現了“資管分離”,“中捷”也迅速成長為一個現代化的上市集團公司;“寶石”今天的影響力,無人否認是出自領導者先期對“市場是決定性因素”的充分認識;而有“學習型企業”之稱的“杰克”則以全面吸收東西方的哲學理念和管理模式,在業界樹立了很好的典型。
同時,企業在學習與進步過程中的每一個舉措組合的結果,往往才能真正實現效益。但針對我國整體制造業水平低的現實,目前惟一能夠短期見效的辦法就是在人的素質上下工夫。
另外,充分地發掘企業資源、降耗節能、吸收國企的成功經驗都可能是涉及多種學科的綜合問題。為此,眾多成功企業家忙里偷閑,坐進了學堂。在這之后,期待他們創造出更多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