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新年度“出口名牌”的意義
在2005—2006年度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名單機電產品部分中,“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共列71家,包括“海爾”、“長虹”、“合力”等知名企業。縫機業內的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飛躍集團、寶石縫紉機有限公司榜上有名。3家入選者既具有行業的代表性,又從比例上說明了縫紉機生產與出口在我國輕工產業所占比重,值得欣慰。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所謂“培育”和“發展”為前綴的引申含義,標志著我們的產品與達成一個真正成熟的民族品牌乃至成為世界知名品牌之間的距離。
在不久前媒體公布的世界100名牌中,亞洲區除日本6個、韓國1個外,中國原有的1家企業因名次后退遂至空缺。中國名為“世界制造工廠”,這樣的現實難免令人扼腕。但事實如此,我們既不必為此一蹶不振、灰心沮喪,更不能因為“榜上有名”,有利于銷售和出口、滿足了目前的生產能力而喜不勝收。一定要看到,實施名牌戰略,培育、扶持中國名牌產品,發展和壯大中國名牌產品的市場地位,是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也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確保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必須要做的。
那么,如何才能具備世界名牌的資格呢?一般認為要具備以下條件:第一,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第二,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市場占有率居世界前列。第三,企業的管理和服務達到了國際同行先進水平。
首先,在產品質量上,盡管近年來,我們的部分產品在質量上可以和一些世界知名品牌有所接近、甚至分庭抗禮,但還遠未形成優勢;在產業規模上我們的區域化經濟模式也還未擺脫同質化、低層次的階段性發展的局限;其三,企業在持續發展或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是否意識到了服務不僅成為產品的組成部分,服務業務的健全配置本身也是企業發展的催化劑。特別是在管理上,我們相當數目的企業通過了IS09000或CE的認證,但一個通用標準未必能解決從觀念的融會貫通到立項、規劃及產品與企業形象建設的系列問題。除了以上問題的認識和必將以種種行之有效的措施付諸實際外,企業文化的樹立往往從一開始就決定著企業由小到大的全部發展脈絡,正如自然界毛竹生長的所謂“未出土時先有節”,而企業發展是集大成還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又常常直接系于企業決策者根據對市場的認知而采取的舉措。
世界上任何一個著名品牌的建立,既非一日之功,恰恰又是伴隨一種嶄新的思維或工作模式的革命性出現而完成的。傳統的例子如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日本松下電器公司的生產模式,在我國業內也出現了一些良好的企業形象設計,如“標準”的嚴謹風格、“飛躍”“四海一家”的親和力、“寶石”強烈的市場意識、“中捷”的綠色標識和“杰克”“大道至簡”的管理哲學等都是頗具特色的發展經驗。但要說到嚴重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處,還要說是制造業整體生產技術的落后。早純地依靠進口加工、生產設備只能縮短“差距”,真正擺脫困擾并改變世人印象,一定有賴于勇于開拓、甘于付出、潛心耕耘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切實努力。更重要的要發揮社會協作、集體攻關、重點突破的強大作用,有目標、有計劃、有措施、有落實地逐項解決實際問題,然后形成全面的戰略優勢。
“中國制造”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動搖的強大而堅實的基礎,眾多中國名牌的脫穎而出相信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