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枷鎖捆住臺州縫企
“到2010年達到工業總產值230億元,利稅23億元,出口創匯8億美元,年產各種縫制設備600萬臺套的生產能力;在2010—2020年期間,臺州要達到年均增長13%,2020年達到工業總產值780億元,利稅80億元,出口創匯30億美元,年產各種縫制設備1200萬臺套的生產能力。”這是由臺州市經委輕工行業處起草的《臺州市縫制設備行業發展規劃》中提出的臺州縫制設備業發展目標。
作為全國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縫制設備生產基地,臺州的發展是業內的一個神話。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統計,日前,臺州的整機企業已經擴展到200多家,產量已經占到全國的33%。從《規劃》中不難看出,“把臺州打造成中國縫紉機之都”不僅是臺州企業家們的想法,也正式提上了臺州市政府的議事日程。但在臺州縫制設備行業迅速成長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難以避免的問題。在諸多的妨礙因素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土地問題。
近年來,臺州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考慮擴大自己的規模。然而,地處浙江沿海中部、全市陸地面積9411平方公里的臺州市,在土地開放方面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制約了很多企業的發展。以大洋衣車為例,經過20多年的發展,大洋已壯大成以專業生產縫制機械設備和液壓脹管設備為主的民營企業,但至今還在一個狹小的廠區內進行生產,遠遠滿足不了公司下一步的發展要求。被土地問題困擾的公司遠不止大洋一家,通宇40畝的廠房面積在2001年后也未得到過絲毫擴張。現在位于江蘇吳江的杜馬公司當初就是因為沒有土地滿足公司的發展,不得以離開了臺州這塊縫機寶地。
除了土地之外,水力資源和電力能源的緊缺也成了制約臺州縫企發展的重要因素。盡管臺州一直有“水鄉澤國”之稱,可供水量近4億立方米,然而,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用水急劇增多,臺州已經連續多年向外“借水”了。水力資源的緊缺直接導致了臺州用電的緊張,煤炭消耗大,導致用電價格上漲,所以絕大部分企業不得不通過自備柴油發電機來解決問題,這無疑給企業增加了許多成本和負擔。
土地、水、電這三種重要生產要素的缺乏.就像一雙“無形的手”制約著臺州縫制設備企兒的發展。臺州縫企要想有更長遠的發展,以上三個問題必須及時得以緩解,否則更多的企業會難以忍受生產資源的匱乏,轉投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