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無息的大潮:中國去年買下近三百德國企業
在西門子手機領域賣給臺灣明基之際,德國一家規模更大的企業將被上海企業買下的消息傳了出來。商報同時引述一家咨詢公司的說法,稱去年德國就有近300家企業被中國企業買下。這是個驚人的數字。就此,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采訪了這家公司。
上工集團下手比勒費爾德
本月內,就將完成第一起德國股份公司出售給中國的“事件”。中國紡織機械業中大名鼎鼎的上工有限公司將買下座落在德國北威州東部比勒費爾德市的縫紉機和傳輸設備工廠杜爾科普-阿德勒爾(Duerkopp Adler)94.9%的股份。
杜爾科普-阿德勒爾是一家堪稱歷史悠久的企業,建立于1860年,年營業額1.45億歐元,在歐洲3地共有2000名員工。其中在比勒費爾德市有1000名。
該企業的出售者FAG Kugelfischer公司的企業通聯部主任羅于斯堅信,關于中國公司買下工廠后一年后將把生產移往中國的說法不適合于比勒費爾德的這家企業,“我們認為不會影響比勒費爾德這個生產場地的。”杜爾科普-阿德勒爾公司的董事會發言人黑爾先生也認為,出售給中國后,企業將得到的是加強,尤其在亞洲業務這一塊。
上海華盛閃耀漢堡
近年來,中國企業收購德國企業的新聞不時登上德國媒體顯著位置。2003年4月,上海民營企業上海華盛企業集團買下漢堡破產企業威爾茲鋼瓶公司。
跟其它中國公司購買德國企業悄悄干的風格截然相反,華盛購買威爾茲的過程完全由媒體和政府部門伴隨著。原因是,在漢堡拉騰瑙的這家公司在被華盛買下后,主要生產仍然由這里的45名員工進行下去。
華盛老板蔣自強之子蔣洲坐鎮在漢堡。他又找到了兩個購買對象,也是同一個行業中的德國企業。他說,德國是歐洲最吸引中國企業的生產場地,由于這里的銷售市場最大,技術含量最高。
中國一年內買下278家德國企業-有沒有搞錯?
據6月9日的商報報導,專營中小企業買賣中介的咨詢公司克萊因&克爾(Klein & Coll)的米歇爾.凱勒爾先生對該報說,去年一年內,中國公司共買下了278家德國企業。
對于至今為止一年報導一、兩個中國企業收購此間企業的德國來說,這個數字太驚人了。為此,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打電話給凱勒爾先生核實此事。記者提出的問題是:您是從哪里得到這個數字的?涉及的是否工業企業,還是把中餐館也算在內了?購買的形式是什么,是否買下后繼續在德國生產?您能舉幾個例子嗎?
凱勒爾先生給了個書面答復,內容如下:a) 我自己清楚所有這些購買行為,部分項目是克萊因&克爾公司也參與的;b) 涉及的都是小企業,營業額在100萬至1000萬歐元之間,餐館等不在此列;c) 對在德國生產完全沒有興趣,中國企業感興趣的是銷售渠道,品牌名稱和技術,也就是說,大部分收購行為是所謂“設備買賣”(Asset Deals),部分涉及破產領域。
凱勒爾還說,這些購買都是悄悄進行的。中國企業要求絕對保密。所以他不能舉例。要求保密的主要原因是,買下有關企業后,一般就會半掉該企業,這會引起許多的失業。
會買空德國嗎?
目前誰也拿不出中國企業在德國購買企業和舊設備的可靠數字來。據聯邦銀行2004年這個數字只有9000萬歐元;聯邦經濟部說是1.62億歐元。如果說,有300來家企業在一年內售給了中國公司,這些數字顯然都遠遠地低于實際。凱勒爾先生的估計則是,中國企業在購買德國企業的過程中至少已經投入了20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