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遭遇高成本挑戰
王峰這一段時間吃不好、睡不香。“我們廠外銷服裝的訂單不見長啊。”電話里他的聲音很著急。王峰是江蘇蘇北一家服裝廠的業務員。去年他們廠添購了不少生產設備,想在今年年初紡織品配額取消后“大干一場”。但歐美對中國紡織品設限后,他們得到的訂單數額遠遠未達到預期的數字。
而廣東一家家電生產企業的老板——小李,卻對比往年同期高不少的出口訂單很犯愁。“國外買家想在人民幣升值前多進些貨,免得以后在價格上吃虧。”小李說,“人民幣要是今后升值了,我們出口肯定受影響,因為我們的家電產品也就幾個百分點的利潤。”國內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發現,不斷增加的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還有國外層出不窮的各種技術壁壘、社會責任要求等,讓長期以來低價取勝的出口策略,越來越“不好使”了。
貿易摩擦的全方位蔓延
僅從貿易摩擦的傳統形式——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兩反一保”)統計上看,似乎并不能得出“貿易環境趨緊”的結論。
商務部公平貿易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份,我國共遭遇國外15起貿易救濟措施調查,其中14起反傾銷調查,1起保障措施調查。總涉案金額2.47億美元。和去年同期比,案件總數下降25%,涉案金額下降64.12%。但商務部公平貿易局的官員提醒記者,如果考慮到貿易摩擦的其他形式,如美國的“337調查”、發達國家越來越苛刻的各種技術壁壘等,我國出口面臨的貿易環境不容樂觀,說貿易環境趨緊并不為過。
“以前,反傾銷在貿易摩擦中占有較大比重,這主要針對中國企業的生產環節中的低成本優勢。今后,知識產權方面的爭端可能會升級,這將從核心技術源頭上對中國產品出口構成威脅。另外,以保護消費者健康為名的的各種技術壁壘,也將會是貿易摩擦的‘高發區’。不僅如此,隨著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獲得越來越多世貿組織成員的承認,國外對中國進行反補貼調查的可能性逐漸升高,屆時中國政府的每一項經濟政策都可能成為目標。”這位官員分析說,“事實上,國外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早已針對進口產品從研發、生產到消費,從政府到企業,設立了一套全方位的‘防御體系’。在中國外貿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國家出于國內政治需要而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可能使中國的貿易環境趨緊。”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些年來,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伴隨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而升級。盡管中國面臨貿易摩擦的形式構成并無太大變化,但“其烈度比以往大大提高”。
美國對中國的“337調查”很能說明問題。美國海陸國際律師事務所米特爾伯格介紹說,美國“337調查”針對進口產品侵犯美國專利(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他提供的數據表明,在美國“337調查”的頭400宗案件中(1972年至1998年),只有5宗(約占1%)案件涉及中國內地的公司。而在2003年受理的“337調查”案件中,針對中國內地公司的案件數量高達25%。他說,2003年美國針對中國內地公司進行的“337調查”,比針對其他任何國家的公司都要多。“針對中國的‘337調查’,很可能會愈演愈烈。有意在美國開展業務的中國公司應當注意,競爭對手很可能利用‘337調查’作為競爭手段,維護其市場地位。”
摩擦背后的匯率因素
對于大部分以出口為導向的產業而言,人民幣匯率的上升會總體上削弱“中國制造”的價格競爭力。
事實上,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升級、面臨貿易環境趨緊,也和匯率因素緊密相關。這一點,在6月份中美、中歐紡織品貿易爭端談判中表露無疑。這兩次談判前后,中方都高調表示,紡織品貿易問題與人民幣匯率是“橋歸橋,路歸路”。
從談判策略上講,中方立場無疑是正確的。但從理論上分析貿易摩擦與人民幣匯率之間的關系,還是有內在聯系的。統計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出口2180.5億美元,增長34%;進口1968.7億美元,增長13.3%;累計實現貿易順差211.7億美元。這組數字看似正常,但如果把價格因素計算在內,問題就顯現出來了。2002年以后,中國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升,但出口商品價格未能上漲,甚至就在最近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開始后,中國的出口商品價格還在下跌。
這意味著,近一段時期,中國出口貨物量的增長遠比出口額的增長要快;而進口貨物量的增長則比進口額的增長慢許多。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家宋國青曾做過計算:今年1月份,我國石油進口按金額計算,較去年同期上升5%,但實際進口量卻下降了25%。
宋國清分析認為,我國實行的是固定匯率制度,名義匯率與美元掛鉤。這樣,中美兩國國內通貨膨脹率的變化就將導致人民幣與美元實際購買力的變化。如果中國的通脹率高,美國出口的商品就會相對便宜;如果美國的通脹率高,則中國的出口商品就會相對便宜。1998年以來,我國通脹率大部分時間低于美國。雖然去年一度高于美國,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宏觀調控,今年4月又降至1.8%,而同期美國的通脹率還在3.5%的較高位置。
這表明,人民幣匯率不僅伴隨美元下跌而相對于歐元貶值,即使相對于美元,實際購買力也在下降。也就是說,相對于全球其他國家的生產成本,中國商品的相對價格是越來越便宜,出口增勢越來越猛。”宋國清說。如此這般,正好給某些國家對中國產品設限提供了“口實”。這樣,在一些國家人民幣匯率動輒就成為其政府推卸責任的“替罪羊”,甚至堂而皇之成為其立法機構議案的主題,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