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媒體評論中國匯率改革
- 英國《每日電訊報》刊文稱:人民幣升值向世界證明中國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在經(jīng)濟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表明存在了十幾年的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制度已經(jīng)結束,并化解了潛在的中美貿易大戰(zhàn),如果這兩個全球經(jīng)濟的火車頭發(fā)生碰撞,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對其他國家也會帶來不利影響。因此世界各國都應對此心存感激。
一些西方銀行預測,到今年年底人民幣會升值35%。但這種情況絕不會發(fā)生,因為人民幣大幅升值會削弱中國巨大的出口優(yōu)勢,而北京知道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離不開穩(wěn)定的出口。另一個原因是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很低,現(xiàn)在只有1.6%(原文如此——編者注)。貨幣過度升值會大幅降低進口商品價格,導致通貨緊縮,這也是北京不希望看到的。
這兩個原因使我認為中國會允許人民幣繼續(xù)升值,但幅度很小,而且時間跨度很長。由于有7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北京有能力應對海外資金的大量涌入,再加上嚴格的資本控制,中國可以抵抗讓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壓力。
總之,白宮不會看到人民幣大幅升值,中國競爭力也不會傷及筋骨。因此,與其說是人民幣升值讓人們看到了美國在全球經(jīng)濟舞臺上的力量,倒不如說使人們看清了中國對世界經(jīng)濟施加的影響。這才是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摘自7月24日《每日電訊報》,原題為“中國證明現(xiàn)在誰是老板”,作者利亞姆·哈利根,丁力譯)
日本《富士產經(jīng)商報》文章說:匯制改革顯示中國政策自主性
21日中國宣布人民幣匯率改革。外界認為,在各國政府、經(jīng)濟界人士預想不到的時刻,中國突然宣布人民幣升值,顯示出中國政府自始至終自主實行匯率制度改革。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在做出政策轉變時,一般都采取先在一個地區(qū)進行試驗的“穩(wěn)步前進”政策。引進外資、設立經(jīng)濟特區(qū)、改革國有企業(yè)、實施股份制、承認私營企業(yè)等,都是在試點成功之后才推廣到全國。但外匯政策不同,只能一次性在全國實施。因此,中國很可能先使人民幣小幅升值2%,然后分階段逐步擴大變動幅度。
中國應調查廣場協(xié)議使日本升值后的情況,把此次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jīng)濟的負面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避免“升值帶來的不景氣”。但無論如何,人民幣已經(jīng)踏出了走向國際貨幣的第一步。(摘自7月23日《富士產經(jīng)商報》,原題為“人民幣升值,最終渡過盧比孔河”,作者上原隆,段東海譯)
法國《解放報》文章指出:中國產品仍不可戰(zhàn)勝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這不僅是一個關于數(shù)字的措施,而且有很多象征意義。
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曾一度極力要求人民幣升值,因為美國確信人民幣的低值使“美國制造”在商業(yè)領域處于劣勢。
最近10年,人民幣匯率一直盯住美元,近幾個月來,美國一直希望推動人民幣升值。在長時間的僵持之后,中方終于在周四晚上制造了一個驚喜,宣布了兩個配套措施: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今后人民幣匯率將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不再盯住單一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