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紡織機械在緬甸落戶
- 新華社信息天津8月15日專電(孟華、穆群)記者從天津商務委了解到,由天津機械進出口公司總承包的緬甸帕庫和賓善兩個紡織廠經過近三年的艱苦建設,目前已落戶在緬甸,全部采用我國生產的紡織機械成套設備,投產后可以解決七、八千名緬甸工人就業。中國制造紡織機械享譽友好鄰邦。
天津機械進出口公司積極探索外經帶動外貿出口的新途徑,為擴大出口和調整商品結構尋找突破口。他們不但通過建立境外貿易機構和直銷店,發展境外營銷網絡,確定以國外指揮國內的經營理念。近年來,又尋求到用境外承包工程和投資項目,帶動機電產品出口的新方式,取得了明顯成效。
緬甸西北部的帕庫紡織廠合同額2360萬美元,3萬紡錠,采用我國有梭織機830臺,目前正在緊張安排調試設備階段,預計九月份竣工,年內交付使用。此前在今年三月竣工并已交付使用的賓善紡織廠合同額3600萬美元,3萬紗錠,采用我國九十年代先進技術水平的箭桿織機600臺,是目前緬甸最大規模的紡織廠。緬甸總理對中國公司和專家、技術人員給予了高度贊賞。
面對緬甸紡織廠項目長期付款方式,國家外匯儲備不足,還款能力差等情況,天津機械進出口公司一方面緊緊抓住項目不放,另一方面深入研究規避風險,在進出口銀行和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支持下,果斷參與投標,以自身優勢擊敗了德國、印度公司在內的11家國內外企業,一舉中了兩個紡織廠項目,為擴展緬甸市場打下基礎。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緬甸政治局面曾出現不穩定,又遭到美國政府經濟制裁,工程項目建設和付款面臨極大困難。項目人員扛著重大壓力,千方百計克服,渡過了最困難的階段。中國專家和技術人員在天氣炎熱,工作環境惡劣,生活條件很差等情況下,每天都奮戰在工作一線。為保證工廠交付后緬方正常生產,緬甸有150名工廠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到天津接受了一個月的業務技術培訓。
總結這一外經帶動外貿出口項目創新的成功經驗,一方面,有一支團結協作的專業化隊伍。公司根據企業經營規劃的需要,不但引進了一批工科專業人員,還加強了項目管理專業人才的培訓和引進,成為公司發展的中堅。在帕庫紡織廠建設現場有來自不同省市、不同企業的近50名中國專家和技術人員,他們為了打響中國制造這個共同的目標,團結協作蔚然成風。原計劃需要8個多月完成設備安裝調試,實際只用了6個月的時間。同時,機械公司駐緬甸機構實行人員本土化,主要聘用有專業知識和公關協調能力的當地雇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還降低了成本。
另一方面,天津市商務委和金融保險機構給予的支持是項目的保證。商務委在項目實施中給予指導協調,幫助企業解決運行中出現的問題。進出口銀行和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支持,使企業增強了融資能力和防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