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中的印度紡織業
- 貿易潛力被看好
美國等西方國家針對從中國進口紡織品過熱的情況,對中國設限,為印度紡織業發展提供了契機。印度紡織業的發展目標是要全球市場份額的8%—10%,比原來翻一番,成為繼中國之后的第二大紡織品出口國。
2004年,印度紡織工業產值360億美元。全球紡織品出口配額取消后,世貿組織估計中國紡織品會占據美國市場半壁江山;而印度占美紡織品市場的比例也將從2002年的4%激增至15%。但印度紡織生產商可不滿足這些,他們想要的更多,政府計劃截至2010年,紡織品出口總額增長逾三倍,至500億美元。印度紡織業在增長的過程中,將創造500萬個工作崗位。屆時紡織人業人數將達4000萬。
印度棉紡企業協會總干事DK Nair說,未來數年內,紡織產業將經歷一場類似信息產業的革命,周邊有利的環境將使紡織產業有可能趕超印度IT產業。
紡織業掀起現代化高潮
印度孟買的一位出口商Premal Udani說,現在印度每一家公司,不論是生產面料的還是做服裝的,都在擴大出口能力,國內大小公司都源源不斷地接到大量訂單。在印度,紡織產業將重復IT產業的成功。
印度是僅次于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位棉花生產國,印度的紡織業以棉花為主,棉花加工占印度紡織業原材料消耗的70%,目前這一行業生產規模共有近5000萬錠,轉杯紡紗約80萬錠。棉花種植是印度最主要的產業之一,種植面積達900萬公頃,年產量達400多萬噸。印度的服裝工業和地毯工業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印度的Reliance公司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滌綸生產者。
印度的紡織業十分復雜,目前,印度有93%的紡織生產處于分散狀態,且機械設備陳舊。另外,印度的原棉和人造纖維主要依靠進口,都面臨高額關稅,因此成本較高。但伴隨著配額制度的取消,印度紡織業正發生著驚人的變化。一方面是裝備過時的紡織企業正迅速現代化,一方面是先進的、資本密集型的新型紡織產業正迅速擴張。
在過去的十年里,經濟自由化使得印度的紡織業在價格、質量以及ISO質量管理體系方面已經具備全球競爭優勢。許多生產商通過引進先進的設備、建造質量和數量都達到世界級水平的生產工廠,印度在聚酯、人造纖維和原材料生產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
此外,勞動力成本低廉和勞工法改革等因素都將推動印度紡織業的發展,可以說印度紡織業已經做好了在國際舞臺上競爭的準備。
未來5年紡織投資將大幅增加
印度的紡織工業正在經歷巨大變革,其重點是加強技術升級。核心部門的大量投資和正在進行中的現代化進程已經幫助印度紡織業增強了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豐富的原料資源、長期積累的技術實力、有競爭力的熟練工人和營銷專業隊伍將印度紡織業推上了新的發展方向。
印度財政部長帕拉尼亞潘·奇丹巴拉姆說,由于印度紡織工業具有很大的就業和出口潛力,政府將繼續鼓勵該行業的發展。他指出,2005年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印度紡織業已經從中獲益。該國的紡織業投資有望從2004-2005年度的2000億盧比增加到3000億盧比。
為了發展紡織產業,印度政府計劃未來的兩年中在全國范圍內建立25個紡織園,大約需要750億盧比的投資(1美元約合43.6盧比)。 據稱,印度政府將為發展這些紡織園的基礎設施所需的4億盧比的資金提供40%的補貼。每個紡織園能夠吸引大約30億盧比的投資。建立這樣的紡織園的成本估計在8-10億盧比。
為完成2010年的出口目標,印度紡織部快速行動,推動紡織部門的發展。印度出臺了一系列產業發展政策,其中一項包括10%的資金補貼項目和棉紗與紡織機器的低關稅政策。印度政府還在紡織業提升基金計劃(TUFS)框架下開設一個計劃,想要增加投資的紡織企業可以獲得高達8%的優惠補助。預計從2005年開始的5年內,印度紡織機械的投資將達25億美元。
印度紡織業已開始從德國、法國、瑞士進口紡織機械,以改善現有生產條件,提高生產力。進口的紡織機械中主要是織布機和制衣機,主要用于印度大紡織廠設備更新。
對中國紡織機械需求增加
印度紡織業快速發展為紡機企業提供了新的商機。印度紡織業從歐美地區接獲的訂單增多,因而對紡織機械需求增加,不少印度紡織廠選擇從中國進口大量紡織機械。
據分析,印度紡織廠選擇進口中國紡織機械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中國紡織機械質優價廉。印度紡織業界認為,與印度本國相比,中國紡織機械在生產能力、技術水平和規模方面都領先一籌。與歐洲相比,中國紡織機械質量相當,但價格僅為歐洲紡織機械的三分之一,對于印度紡織企業非常有吸引力。二是中國紡織機械的交貨時間相對較短。印度國內紡織機械制造商的交貨時間大約在12個月到24個月之間,而中國制造商只需要2個月到4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