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服裝節超200個 多處停辦,服裝節何去何從
- 今年以來,各地服裝展接二連三停辦的消息,讓10月21日開幕的寧波國際服裝節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省會城市多有服博會 全國性展會面臨洗牌
寧波舉辦第一屆服裝節時,全國不過5個服裝節,發展到去年已增至207個。同類活動的大幅增加,導致展商和客商資源的分流及一些不正當競爭現象的產生,活動搞得熱熱鬧鬧,而服裝節的色彩卻越來越淡,服裝節不再是獲得商機的主渠道。
如今,全國服裝展除拉薩和西寧外,各省會城市都有服博會,為海外同行所瞠目。展會競爭的白熱化導致資源分流,而后配額時代的到來更是將服裝產業的動蕩帶到為之服務的會展業,一大部分運作主體、機制、體制不符合國際會展業內在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服裝展將難以為繼。全國性服裝業展會面臨洗牌。已辦了8屆的寧波國際服裝節,同樣面對辦還是停兩種聲音。“舉辦服裝節將面臨更多挑戰,但我們有辦下去的信心。”寧波市市長毛光烈坦言。8年來,寧波服裝節累計吸引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賓客近萬人,國內買家和業內人士達16萬人次參會。
辦節不辦 市場說了算
寧波需要服裝節,寧波國際服裝節組委會副主任俞丹樺分析理由至少有三:其一,作為國內規模第二的寧波國際服裝節與產業關聯度很高。目前全國服裝百強企業中寧波企業占11家,名列第一。現在寧波服裝有全國馳名商標3只,中國名牌9只,品牌集中度之高全國居先。其二,寧波旨在爭取國家級產業名片———中國服裝之都。其三,市場化運作消除勞民傷財疑慮。政府在做好牽頭、協調、服務基礎上,所有的宣傳、廣告、招商、布展等一條龍服務由專業展覽公司承擔。目前,寧波已擁有一支包括30多家專業公司、近2000名從業人員的會展服務隊伍。
從“節慶型”轉向“專業型”
力求會展好“看”又好“吃”
“香港一家上市展覽公司向我們征詢購買服博會所有權的可能性。”寧波國際展覽公司總經理段杰民說。謝絕之后,寧波國際服裝節組委會公布一攬子革新措施,力促服裝節既“好看”又“好吃”。
會展先要好“看”。開幕式文藝晚會不再出巨資邀請演藝界“大腕”,而是讓更多的群眾團體參與;增強國際性———服裝節將舉辦韓國服裝服飾文化周活動;推出一批新的服裝文化和時尚文化活動,其中不少由民間協會組織,市民參與度高。
會展還要好“吃”。寧波服博會被商務部和中國貿促會等單位評為全國37個A級展會之一。然而,組委會決定,從今年起,“服博會”將被“中國國際服裝服飾交易會”所取代。更名無異于放棄無形資產,而另起爐灶可能潛伏的品牌風險尚難以估量。面對種種質疑,俞丹樺認為,目前各地服裝節大致可分為二類:一是熱鬧的“節慶型”展會,背后是政府的強力支持,目的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另一類服裝節屬于專業型展會,在舉辦各類服裝文化活動的同時,側重于培育交易平臺,看重服裝訂單。“我們將服博會改成服交會,意在強調寧波服裝節依靠產業、服務產業、提升產業的作用。”俞丹樺說。
我國服裝產業正面對后配額時代的挑戰。寧波服裝節在重新“洗牌”的風聲鶴唳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