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與面料冰火兩重天
- 由于歐美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設限,一方面令這次廣交會上服裝館的客流量明顯比以往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卻使得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對紡織原料面料需求增大,面料館因而有了意外收獲。真正下單的客戶主要來自香港特區(qū)、韓國、東南亞和土耳其等服裝加工能力較強的國家和地區(qū)。
據大會成交統(tǒng)計,今年服裝成交總體比上屆下降6.4%,而紡織面料總體呈現略微上漲趨勢,比上屆增長2%。
服裝不敢接單
據了解,由于今年歐盟和美國對中國服裝產品實施數量限制,服裝館的客流量明顯比以往有所下降,而美國客商更為稀少,即使偶遇老客戶到訪,雙方簽約下單都極為慎重。“服裝產品的訂貨期非常短,只有2個月的時間,如果中國企業(yè)拿不到配額的話,根本就不敢接受訂單,”廣交會之后,專門生產男休閑服飾的廣東老板陳先生對《天下》周刊記者說。“很少有客戶在交易會上下單,即使有,量也很小,”獸王集團總經理鐘毅估計。
許多參展的服裝企業(yè)談到,最擔心的就是出口美國市場的業(yè)務。很多企業(yè)表示,與客戶簽單只簽到明年3月之前,且量大的也不敢接,3月份以后的合同只能談個意向。
一些企業(yè)的老客戶開始轉向印度、巴基斯坦,甚至考慮投資建廠。
上海飛馬公司主要做針織品,據該公司參展的業(yè)務員介紹,交易會第一天客商比上屆少了一大半。雖然該公司是品牌企業(yè),有許多是老客戶,但連老客戶的單都少了很多。如該公司一個美國大客戶每年都會訂下100萬美元左右的針織品供應美國的老年福利院,本來已經是相當穩(wěn)定的業(yè)務,每個月都會發(fā)一個箱次或兩個箱次的貨,但今年由于設限,從6月開始就斷掉了。而且對方說如果一直這樣,就會采取把面料進口到第三國再加工的形式或直接到另外的地方下訂單。
也有的服裝企業(yè)因為早做準備而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美爾雅是商務部重點扶持和發(fā)展的11家名牌服裝出口企業(yè)之一。近年來,公司單憑著每年參加兩屆廣交會拿到的定單占全年出口額的1/3強。為了突顯品牌,美爾雅為本屆廣交會做了充分準備:早在9月初,公司就要求5家具有特裝資質認證的施工單位拿出施工方案,經內部評選后才施工;選擇適銷對路、符合今年潮流款式的參展樣品600件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