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后中國紡織服裝業仍具國際領先水平嗎
2005年紡織配額取消對許多中國紡織企業而言,曾意味著美妙但緊閉的市場大門終于敞開。在這種美妙心理作用下,相當一部分企業開始進行大幅度產業投資。
然而心理感覺終歸不是現實,想象中的市場大幅增長只是曇花一現,歐盟、美國的特別保障措施接踵而來。
面臨重新關閉的市場,目前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日子過得并不輕松:一些企業擴大了投資卻沒有找到擴大的市場,基本處于倒閉和瀕臨倒閉狀態,余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苦苦支撐,不過心態比較好,只要能堅持到2008年,針對中國紡織品的特別保障措施壽終正寢之時,光明也就真正來臨。
然而事實果真如這些企業所想嗎?到2008年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國際競爭力,還能在國際市場傲視群雄嗎?恐怕未必。
原定下到中國的訂單流失到其他國家,其中不乏一些在紡織服裝業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家。隨著訂單增加,企業會追加投資,熟練工人會增加,勞動生產率會提高,完整的產業鏈會慢慢形成并逐步發展,他們的產業競爭力會大幅提升。而中國如果只保持原有水平,加上未來人民幣匯率升值可能性相當大,很難保證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強勁的國際競爭力。
與若干年之前相對穩定的貿易環境不同,隨著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國際貿易環境發生明顯改變。這些改變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對外貿易,影響到直接從事進出口的企業。
隨著時間推移,貿易環境變化對我國相關產業、乃至整體經濟的影響會慢慢顯露,如果政府、企業沒有預計到,也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幾年之后可能會有一大批中國企業倒下,部分產業因失去競爭力也將在市場消失。
貿易環境呈現五大變化
近年來中國進出口增速舉世矚目,在世界貿易排名中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32位躍升到2003年的第4位。尤其令國外企業和政府感到恐怖的是,相對于世界貿易總額個位數的增長,1978~2003年我國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6.4%,近兩年的出口增速更是超過30%,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份額的急劇擴張,將使其它國家所占市場份額不斷減少。
中國對外貿易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五點:
第一,對外貿易出現大量順差。
由于中國出口增速超過進口,持續十多年的順差不斷擴大。2003年中國貿易順差254.7億美元,2004年319.5億美元,今年1~8月已達到令人驚訝的607.8億美元。
巨額順差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于外部需求: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達37%,大約拉動GDP3.5個百分點,而去年同期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尚為-1.7個百分點。國際市場變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程度越來越深。
第二,匯率政策開始調整。
十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保持相當穩定的水平,對外貿易中的匯率風險可以忽略不計。然而今年7月由于各方因素的作用,匯率政策開始調整,穩定的匯率不復存在。
1980年代日本的對外貿易發展和中國目前的狀況,比較相似。1985年12月“廣場協議”之后,日元迅速升值,到1987年底日元匯率升值66%。
巨額貿易順差也帶來我國外匯儲備膨脹,給熱炒中的人民幣帶來更大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以口實,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就是低估并隨著美元貶值的人民幣。
由于市場對人民幣升值仍有相當預期,對外貿易中的匯率風險開始顯現并逐漸增大。
第三,國際貿易競爭愈演愈烈。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日益加深,都在努力擴大出口,導致貿易競爭日益激烈。這迫使許多國家尋求區域經濟合作,內部團結共同“對外”,以此追求出口增長。隨著歐盟、北美自貿區、東盟自貿區相繼建立和啟動,區域內貿易迅速發展。跨洲、跨洋等跨區域合作不斷增多,歐盟與智利、新加坡與新西蘭已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其他一些雙邊自貿協定也在積極醞釀之中。這些區域合作組織的出現和醞釀,正是國際貿易競爭激烈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