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從貼牌到創牌——路有多長
- 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品牌的價值,有經濟學者說,中國已進入品牌時代。一個地區的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的擁有量,直接反映了這個地區的經濟實力。
然而記者近日在嘉興經濟開發區工商分局采訪時得知,我市至今仍有94%的市場主體連創品牌的第一步——商標注冊還未跨出。更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已具備國內一流生產能力的企業,因忽視商標注冊這一環節,在貼牌、借牌、傍牌中頻頻“觸礁”,付出了昂貴“學費”;也有的企業雖重視商標注冊,卻在創牌中因缺乏常識而走上漫長的“奪牌”、“保牌”之路……
有關部門提供的一份資料表明,今年年初以來,僅嘉興經濟開發區查處的企業違法經營行為中,涉嫌虛假標注生產地、冒充他人注冊商標等與品牌有關的案件就占了20%以上;而一些在本地具有相當知名度的企業則在“奪牌”、“保牌”中耗費了許多精力和財力。
生產地無牌底氣不足
嘉興市某服飾有限公司是一家獲得國際某知名品牌公司授權商標使用的企業,可它在生產并對外銷售成衣時,在衣服的合格證吊牌上隱去“浙江嘉興”字眼,將“國內生產廠商”和“產地”標注為“廣東某制衣廠”和“廣東”。今年5月中旬,嘉興經濟開發區工商分局在執法檢查中,發現并查處了這一虛假標注生產地的違法行為。
對此,受罰企業大喊“委屈”:在嘉興生產服裝,卻不敢將嘉興這個生產地標注出來,實在是出于無奈。因為,嘉興雖然服裝企業遍地開花,卻鮮有知名度高的品牌和生產基地,顯得底氣不足。企業即使具備國內一流的生產技術,標注了沒有品牌影響力的產地“嘉興”后,消費者就是不買你的賬,對外銷售的服裝只能以較低的價格進行處理。而將生產地“改換”為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和生產基地的地區后,產品附加值就迅速提升,同樣一件服裝能賣出“翻一個跟頭”甚至“幾個跟頭”的好價錢。
無獨有偶。幾乎就在該家企業受罰的同時,又有兩家沒有自己注冊商標和品牌的企業,在產品銷售時因涉嫌虛假標注產品生產地、使用未注冊商標冒充注冊商標而受到查處。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像這些不重視企業商標注冊,只憑“貼牌”、“借牌”、“傍名牌”等辦法謀取利益的企業,在我市為數不少。一些企業不惜在此過程中以身試法付出昂貴的“學費”。
針對這類現象,業內人士指出,一個企業在創業時,或許走“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貼牌”之路是獲取
利益的最好“捷徑”。可是這種行為不僅短命,而且充滿風險。“不愁沒有市場、不想擁有品牌”,如果企業只熱衷于加工生產,最終將在付出消耗資源與能源,甚至污染環境等代價,賺取極少一部分的加工費后,成為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在桐鄉這個羊毛衫生產之地,正經歷著一場品牌缺失之痛,不少貼牌生產企業賺取的利潤只是一個零頭;同樣,有著“服裝之鄉”美譽的平湖,盡管服裝企業有800多個,規模以上服裝生產企業也近200家,每年服裝業產值達到100多億元,可是,在國內外眾多中高檔服裝店里,人們又能看到多少標有“平湖制造”的服裝身影?更不容忽視的是,在大量的加工企業表面繁榮背后存在著一個隱患:沒有品牌,只有大量的“貼牌”企業,其生存權掌握在“上家”手中。
2004年的經濟大環境對“貼牌生產”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受原材料漲價、電價提升和出口退稅等因素的影響,一些貼牌企業原先定好了的售價已經沒有什么利潤可言了,因為訂單里并沒有為原材料上漲留下討價還價的空間,面對微利甚至是虧本的局面,一些貼牌企業不得不放棄大筆的訂單。
想創牌還需商標先行
創牌之路漫長而艱辛。要想創品牌,首先需對品牌的基本含義、特征及其功效有一個正確了解,而其中,走好商標注冊第一步,學會如何正確使用商標又是關鍵之舉。因為,商標注冊是一門學問,具有“商標注冊申請在先、商標使用在先”的原則。誰在注冊使用環節上少一環,那么商標就有被他人搶先注冊使用的可能,企業就會因此帶來巨大的無形資產損失,甚至生產的產品也會在市場上受到沖擊。嘉興頗有知名度的浙江某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在創牌道路上就被商標注冊這個環節“撞了一下腰”。
早在1997年,該家電氣公司就開始制訂創牌策略。可公司注冊商標時,申請注冊的商標只有代表公司名稱字號的拼音字母,而沒有中文字號。兩年前,已在市場上日益走紅的該電氣公司向省有關部門申報產品新項目時,終因其注冊商標缺乏中文漢字(字號)而被質疑。當該公司向國家商標局進行商標注冊查詢時發現,公司的中文字號早已被外省一家電子企業率先“搶注”。這事讓公司決策層大為震驚,因為商標被人搶注,意味著外省這家公司已成為我市這家電氣公司中文名稱(注冊商標)的合法使用者,具有專有和專用權利,而我市的電氣企業如果使用該商標,就構成了侵權違法行為。
“我們公司的一切經營活動都離不開商標作支撐,沒有商標就沒有品牌,也就沒有了企業。這事對公司的震動太大了,大家從中總結出一個教訓,那就是注冊了商標,還要懂得怎樣管理、正確使用,并做好商標維權。”
這家公司的企劃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保護和“奪回”本應屬于自己的商標,兩年多來,公司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還專門成立企劃部,抽調人員從事研究和策劃商標宣傳、管理和維護商標權益的工作。這名負責人說,公司從這個教訓中學到了許多東西,現在創品牌、保品牌的意識變得非常強烈。如今企業有了專利產品,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商標注冊工作做到位,扎扎實實地走好這關鍵的第一步,因為“奪牌”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落戶嘉興經濟開發區的某外商獨資公司,是一家擁有多個國際商標的生產企業,并且幾經努力在國內外打響了品牌。可是沒料到的是,公司進入國內市場時,卻在注冊商標時將公司關鍵的產品遺漏了,結果被他人搶先惡意申請了商標注冊。數月來,公司盡管開展了一場捍衛商標的“保牌”之戰,但最終牌落誰家至今仍是個未知數。這家公司的一名負責人說,就像許多企業一樣,往往到“吃了虧”以后才懂得如何去重視和保護自己的品牌。他認為,企業的品牌就好比企業的生命,做好了品牌,既能提高企業知名度和產品附加值,又能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可是目前許多企業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加工生產和貼牌上,缺乏自己的品牌意識,使自己的產品不但因為沒有牌子賣不出好價錢,而且命運也被別人掌握著,實在可惜。
一個商標打響一個企業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千金易得,品牌難求。企業要創品牌,必須樹立起正確的商標意識。因為,商標是一個企業的無形資產,是企業將產品推向市場的紐帶和參與競爭的手段。一個企業的商標什么時候被消費者接受,這個企業的產品就什么時候占領了市場。已為市民廣泛接受的“宏達”食品就是憑借商標這塊牌子贏得市場占有率的。
然而,說起“宏達”今天的這塊牌子和擁有的市場知名度,公司董事長陳宏達感慨萬千。這里面有一段鮮為人知的“保牌”曲折經歷。宏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1992年創立時,嘉興食品行業已有“五芳齋”、“文虎”等響當當的品牌。當時公司決策層已清楚地看到,要讓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要打出、打響自己的牌子。可是當公司一面大張旗鼓地開展各類形象宣傳活動,一面邁出商標注冊步伐時,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湖北一家食品企業已先他們一步注冊了“宏達”商標。無奈之下,晚到一步的嘉興宏達公司只能以“天廚”作為商標。但是,失去“宏達”商標擁有權的宏達公司并沒就此罷休。幾年來,宏達公司通過種種渠道與湖北這家食品生產企業協商轉讓商標事宜,可是一直未能如愿。2000年,始終咬住“宏達”商標不放的宏達公司了解到湖北這家食品企業瀕臨破產時,當即向對方提出以14萬元買回“宏達”的要求,終于如愿以償。
這幾年來,宏達先后投入近百萬元,在上海等地大打得之不易的宏達品牌,隨著產品知名度和信譽度的不斷提升,其設立在上海的專賣店也由5年前的1家發展到了現在的18家。“當商標在市場上出現,消費者購買了商標指定的產品并認識了這個商標后,產品的銷售價值也就隨著消費者對商標的信譽價值一起提高。”今年中秋,認準了宏達品牌的上海消費者熱情高漲,公司一天連續向上海發了5大貨車食品仍然供不應求。可是在沒有做過商標品牌包裝宣傳的江蘇盛澤,消費者讓“陌生”的宏達產品遭遇了一場“滑鐵盧”。
與宏達一樣,在嘉興服飾界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雅瑩服飾有限公司也是依靠品牌效應在市場上站住腳跟的。據介紹,該公司的創牌之路長達10年。創業之初,雅瑩就放棄在旁人看來非常賺錢的外貿加工業務,制定出品牌經營戰略計劃,不僅在國內將公司的產品注冊了雅瑩等6個中文和英文商標,還在日本、韓國、新加坡和美國等國家取得了商標注冊使用權,為雅瑩品牌占領國內外市場奠定基礎。目前,雅瑩品牌商標的無形資產評估已達2000多萬元。去年,該公司在與意大利第三紡織服裝企業米羅利奧集團合資時,雅瑩品牌就以1800萬元“折價”作為注冊資本出資。
創牌之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