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制機械工業再創行業輝煌
- 對話背景
中國縫制機械工業已有近80年的歷史,經過建國5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品種豐富、門類齊全,既能基本滿足國內需求,又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的生產體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目前,該行業內有規模的整機企業350余家,零部件企業超過800家,經銷商近2萬家,從業人員25萬余人。2004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約280億元,年產縫制機械約1401萬臺,占世界總產量70%,其中:家用機約765萬臺,工業機約630萬臺,繡花機5.8萬臺;年產各類縫紉機零部件達84億元。
2004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進出口貿易總額14.7億美元,出口縫紉機整機1172萬臺,其中:出口家用機944萬臺,出口工業機226萬臺,出口繡花機1.73萬臺;整機出口金額7.1億美元,零部件出口金額1.06億美元,出口產品覆蓋161個國家和地區。
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對行業內90家主要縫制機械整機生產企業的統計,2005年上半年生產縫制機械408萬臺,同比增長7.7%,其中:家用縫紉機134萬臺,同比下降5.7%;工業用縫紉機255萬臺,同比增長11.4%,服裝機械19萬臺,同比增長77.4%。
2005年上半年90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3.3億元,同比增長19.2%;完成工業增加值18.8億元,同比增長33%;實現產品銷售收入54.4億元,同比增長14.4%;實現利潤4.9億元,同比增長20.7%。2005年上半年,全行業累計出口5.06億美元,同比增長37.5%;累計進口3.09億美元,同比下降9.6%。
在生產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產品質量穩步提高、品種日益豐富、配套體系逐步完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家用機品種不斷豐富,質量已達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工業機能夠生產800多個品種,經常生產的達600多種,絕大部分產品質量穩定、性能可靠,高速平縫機、包縫機等常規產品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行業技術創新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產品機電一體化、系列化程度顯著提高。由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主辦的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CISMA)規模盛大,已直逼行業世界第一專業大展。在此情況下記者采訪了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會理事長田民裕,和他就行業發展問題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對話。
專家簡介
田民裕 現任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會理事長
畢業于北京輕工業學院機械系,德國西柏林工業大學公派訪問學者,曾任國營第一鐘表機械廠干部、北京輕工業學院教師、輕工業部技術裝備司干部、副處長、處長、輕工業部教育司司長助理、中國輕工總會科技發展部副主任、國家輕工業局企業事業改革司副司長。2000年12月經國家輕工業局黨組推薦,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六屆理事會選舉,當選為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2002年9月經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組推薦,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六屆五次理事擴大會議暨七屆一次理事會議選舉,任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長。
行業協會是組織和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記者:2004年12月10日,民政部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全國先進民間組織表彰大會,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喜獲“全國先進民間組織”榮譽稱號。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表彰做出了突出成績的先進民間組織,而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是輕工系統40多個行業協會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協會。在我國體制改革轉型期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是怎樣開展工作的?
田民裕:中國縫制機械協會自1984年成立至今已有21個年頭。21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的梯度轉移,我國縫制機械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行業結構調整逐步深化,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對外交往日益擴大,行業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不斷壯大。如今,全行業已逐步形成了產銷銜接、整零配合、產學研協同科技攻關、不同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型產業格局。
伴隨著行業的發展,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的職能也逐步轉變和完善。去年底,我會榮獲“全國先進民間組織”稱號,這是國家對我會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全行業的榮譽。21年來,協會始終堅持集行業之力、辦行業之事、為行業服務,促行業發展的宗旨,不失時機地健全和完善行業管理職能,著力培育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專業市場;規范市場行為,創造和維護規范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使協會起到了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并得到行業內廣大企業的認同和支持,成為組織和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我認為,正是我們積極探索了由部門管理向行業管理轉變的辦會思路,堅持了全心全意為企業服務的辦會方向,才使我會各項工作逐步開展和得以完善。例如,我們近年來,根據國家宏觀政策,結合行業實際,確立每年的行業工作重點,推動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