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市場 10年完整“大地圖”
- 服裝批發市場最初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存在“自發性”。也就是說,服裝批發市場往往是在“某種需求”和“先天優勢”吻合的條件下,才冒出來的。所以,生命力非常旺盛。
十年來,服裝批發市場的變化有目共睹。按照某種方式,梳理一下服裝批發市場有助于我們拾遺補缺。
1994年7月1日創刊的《中國服飾報》,伴隨著服裝行業、零售批發業的發展,已經走過了十年。值得我們思索、需要我們梳理的事情很多、很多。
批發市場“瀏覽器”
如果把中國的服裝批發市場的變化過程做一個形象的描述,可概括為“地攤式”,“大棚式”和“商城式”三個階段。
服裝批發市場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出現的,1990年前后,服裝批發市場基本上已經走過“地攤”階段,進入“大棚”經營。到了90年代中期,“商城式”批發市場紛紛出現,步入加速發展期。
而從服裝批發市場的形成、發展的因素來看,大體可以分為“產地型”和“集散型”兩類。
產地型批發市場的形成是那些地區在某個歷史時期,有著服裝生產、加工的資源優勢,當市場有需求時,因為該地區服裝的種類多、款式更新快,而且價格便宜,一傳十、十傳百,名聲自然就大起來。
集散型的服裝批發市場是借助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優勢,會集大量的服裝商品,對本地以及周遍地區吞吐輻射。這類服裝批發市場,剛開始很可能就是一個類似農貿市場的大集市,附近的商家覺得到這里交通方便,貨也不錯,就都來進貨;當地的居民也都知道這里東西便宜,常來這里逛,淘換些喜歡的衣物。來拿貨的人多了,生意越做越大,達到供求的“循環”。
服裝批發市場呈現極強的地區性,按照地區進行歸納,方便瀏覽。
華南地區
華南地區主要的服裝批發市場分布在廣東、福建。
地處華南沿海地區的廣東、福建依靠緊鄰香港、臺灣地區得天獨厚的條件,服裝加工企業大批承接服裝加工定單,形成產業規模。
廣東和福建的服裝批發市場依托當地服裝生產加工業的形成發展迅速形成了規模,是非常典型的產地型批發市場。
廣東的服裝制造業有明顯的地區性的專業分工。比如,深圳東莞主要是以生產女裝為主,中山以休閑裝為主,南海的鹽步偏重內衣。此外,普寧的襯衫、潮州的婚紗晚裝、佛山的童裝、汕頭的西服及東莞的大朗毛織品等,都有各自的側重。而福建的服裝加工基地主要是集中在石獅、泉州和晉江等地。
廣東紡織服裝批發市場數不勝數,各具特點。廣州目前形成以白馬為龍頭的流花板塊和沙東有利為龍頭的沙河板塊兩大服裝批發市場。
位置接近廣州火車站及省長途汽車站的流花服裝批發商業區是比較成型的。流花服裝批發商業區內有十多家服裝批發中心,其中比較有規模的、夠檔次的要算白馬、天馬及步步高。據說,流花每年的服裝交易額接近50億元。
廣東的虎門是服裝重鎮,在服裝業中的影響力,快趕上當年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了。虎門也是服裝批發很集中的地方,主要的批發市場有富民商業大廈、黃河時裝城、龍泉商業廣場、連卡佛時裝批發商場、金百利時裝批發商場、百老匯商場、新時代及金百利等,其中,富民商業大廈和黃河時裝城最具代表性。
此外,廣東西樵輕紡城,2003年成交額接近150億元,中國億元以上紡織品服裝鞋帽商品交易市場排名“老四”,也是很有名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