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能否走好“中國制造”
權威人士認為,中國工業文明的進程從中國制造開始。如今中國制造的產品以其高性價比的特性獲得了世界的廣泛認可,但這種繁華的背后卻潛藏著多重挑戰。
日前,由中國服裝協會、報喜鳥集團共同主辦,聯合國內百余家強勢媒體舉辦的“報喜鳥‘中國服裝業創造之路’”高層論壇在上海西郊賓館隆重舉行。業界權威人士和經濟學家以“中國創造”為核心理念,圍繞著中國服裝產業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論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開了探討。
“M ADEINCH INA”難敵“M ADEINITALY”
有人曾說,無論走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M ADEINCH INA”的標簽總會時不時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在過去的20年中,我們憑借著模仿,搖身一變,躋身“世界工廠”之列。我們不僅能夠完成其他國家能夠做和已經做了的事情,并且我們還能以更廉價的成本來完成。
于是,越來越多的國際大牌開始將部分產品的生產轉移到中國,在國際時尚發源地之一的意大利,一部分人士希望保護傳統品牌“意大利制造”的高貴血統,反對將產品放到意大利以外的國家生產,視“中國制造”為時尚品牌的威脅。
業內人士透露,盡管目前很多頂級時尚品牌尚未在中國開張門店,但并不意味著他們和中國毫無瓜葛。在各品牌商的“全球采購”名單里,幾乎都能找到中國的位置。“地域不是問題,品質才是關鍵”。一位頂級時裝品牌的中國區負責人這樣解釋說。中國的服裝生產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標準,只要中國廠商提供的商品達到了頂級品牌商的要求,他們都會考慮進行訂購。
“M ADEINCH INA”確實為勤勞的中國人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中國制造”能夠為我們帶來真正的財富嗎?在國際頂級時尚品牌看來,“M ADEINITALY”才是核心競爭力所在。盡管他們愿意接受“中國制造”,但對于頂級品牌的意大利血統仍有不可割舍的情懷。
“中國制造”是一柄雙刃劍,需要品牌自身去平衡。轉移勞動力成本的確有影響品牌形象的風險,直到目前為止,很多公司尚未將其生產線轉移,以確保其產品質量不受影響。
大而不強是不爭的事實
按照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的觀點,亞洲經濟的飛速發展依靠的是汗水而非靈感。從中國方面看,這種依靠汗水發展起來的經濟模式更多地體現為依靠勞動力的比較優勢而獲得發展。
就我國服裝產業而言,根據《2004-2005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2004年中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服裝總產量118.33億件,全行業實際完成梭織服裝產量150億件,為世界最大服裝生產國。2004年中國服裝出口總額為616.16億元,比上年增長18.69%,為世界最大服裝出口國。另據有關統計數字顯示,2005年1~7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615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外資企業占35%;加工貿易占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