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下降零售巨頭押寶服裝自有品牌
- 本報記者 田愛麗 李溯婉 發自深圳廣州
“我們的商品質量和價格很不錯,你應該去店里看一看,肯定有想買的東西。”賣力推廣新品的不是營銷人員,而是華潤萬家的CEO陳朗。
前不久,一個男女裝混合的時尚休閑品牌“Victor&Victoria”高調擺上華潤萬家的貨架,雖然范圍只在深圳2~3家店內,但這卻是華潤迄今為止涉足服裝自有品牌的第一次嘗試。
“我們的產品系列相當完整,包括各種款式的西服、時裝、襯衣、休閑服、鞋等,主力價位在60~150元之間,都是由香港總部聘請香港專業設計師設計,目前團隊有8個人,已經選取深圳的幾個廠家貼牌生產。”陳朗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
事實上,全球最大的零售集團沃爾瑪剛剛在美國本土推出一個名為“Metro7”的服裝品牌。沃爾瑪中國公司公關經理曾強透露,這一系列暫時還沒有在中國推廣。不過,在沃爾瑪深圳店的貨架上,三個名為“Kid connection”、“725”及“SE”的童裝、牛仔、休閑服的自有品牌系列已經登堂入室。“沃爾瑪屬下有一個亞洲資源拓展部,是負責自有品牌的開發團隊。”
在家樂福超市杭州涌金店,一個叫“歐蘊”的服裝品牌經常都是超市紡織處的銷售增長“冠軍”。據說,“歐蘊”是經由法國總部聘請專人設計,然后在福建、山東等地委托相關廠家生產的,平均價格低于同類產品三成。“2003年,家樂福華南區的總裁馮硯祖過檔香港百佳出任中國區總裁,馮硯祖帶給百佳最顯著的變化即增加服裝、鞋類等紡織品。據說百佳現在正計劃拓展服裝自有品牌。”百佳一位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
幾乎在同一時間,跨國零售巨頭都將目光瞄向了服裝自有品牌。
毛利與租金
“零售業全面開放后,短短一年時間,零售企業的勢力范圍擴大了一倍。同一個城市,幾家超市貼身競爭的局面已習以為常,而為了搶奪顧客,價格戰在所難免。快速消費品促銷最為激烈,商品毛利一降再降。”一位超市的店長無奈地告訴記者。
永旺(香港)百貨有限公司(0984.HK)日前發布的財務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業額上升16.2%至26.05億港元,但公司毛利率由25.6%降至24.8%,主要因為期內食品價格下降所致,而食品占該公司整體銷售額的35%。
另一方面,受房地產價格浮動影響,零售業租金水平大幅增長,同時隨著競爭對手增多,網絡成本翻番。麥格理證券近日調低聯華超市(0980.HK)今明兩年盈利預測3.0%及9.0%,并將目標價調低至7.0港元。營運表現欠佳顯示出上海超市經營環境困難,尤其是租金上升,令聯華超市上半年租金占營業額比重由去年的4.1%上升至4.4%。而記者調查發現,北京物美(8277.HK)2005年前三季租金支出占集團營業額的比例,也由2004年的2.3%上升到2.4%。
一邊是毛利降低,另一邊是租金成本持續攀升,在雙重夾擊下,零售企業需要尋找新的有效途徑改善總體毛利結構,拉平毛利。
平均毛利
“服裝品牌的毛利高達40%~50%,以前華潤和供應商采取聯營模式,即便扣除一半的扣點,供應商還是能夠盈利。”陳朗坦承,他們對這部分毛利相當有興趣。
“紡織品服裝行業中廠家利潤普遍很低,一般都不超過10%。香港有幾家服裝上市公司的利潤也只有3%到4%。這個行業大部分利潤是被中間商和終端銷售商拿掉。”香港紡織業聯合會副會長林宣武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假如一件衣服出廠價是35元,到國內消費者手中時可能就變成100元,如果是出口到國外的話,終端銷售價甚至翻10倍,紡織品服裝流通環節的利潤確實不低。”不過,廣東新塘一制衣企業老總表示,目前極少有制衣企業對國內超市的服裝自由品牌感興趣。原因在于這些超市把價格壓得過低,生產廠家幾乎沒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