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影響配額中標決策
中標率決定中標價格水平。30%的協議產品數量用于招標(相當于原ATC時期年度數量),實際上是不小的數量,但由于增加的企業數太多,理論上的中標率不高。但對中標產生實質影響的是實際中標率,要知道實際中標率,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確切參與投標的企業數,近3萬家企業具有投標資格,但真正參與投標的比例不會超過50%,因此,理論中標率大于15%的產品,其實際中標率應該是很高的,其實際中標價格會更加理性。
企業分配量與投標量影響中標價格。具有招標資格的企業中,最高檔和次高檔投標量的企業是該類別出口的主力軍,這些企業協議產品的缺口數量直接影響中標價格,其原因一是這些企業具有一定的協議產品基數;二是這些企業均是大中型紡織出口型企業,企業的規模效益和產品檔次都相當較高,具有一定的成本消化能力。
如:363類別最高檔的12家分了36%的配額數量,其可招標量占實際招標總量的比重達到65%,其次高檔企業的161家企業分了49%的配額數量,其可招標量占實際招標量的比重達到260%,這樣的分配結構和招標結構,必然會引起投標企業在招標過程的非理性投標,中標價格偏高是必然的。
出口產品單價決定中標價格。按以前年度招標數據和配額價格數據,一般來說,輸美配額的實際價值占其出口單價的幅度為5%-30%,平均水平約在15%。為此,從防范風險的角度保守來說,考慮到僅有我國的紡織服裝出口有配額限制,相比較而言,服裝類別的中標價格不應大于其實際出口單價的15%;紡織類別不應超過其實際出口價格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