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品明年駛入有序出口軌道
- 今年中美之間發生的那場曲曲折折、磕磕碰碰的紡織品摩擦,現在回想起來,仍令人眼花繚亂,回味無窮。
摩擦"狼煙四起"
今年1月1日,中國人翹首以待多時的全球關于服裝和紡織品貿易的長達30多年配額制度終于走到了盡頭。本以為中國紡織品行業可以盡情分享紡織品行業全球一體化所帶來的好處,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卻斷斷續續的傳來。5月17日,依據中國加入WTO報告書中的"242段條款",大致意思為:直到2008年12月31日,進口方可在認定中國出口的紡織品產生"市場擾亂"的情況下,對中國已經取消配額限制的產品可以重新施行數量限制,美國以"今年以來中國紡織品出口美國劇增、擾亂美國市場"為由,對中國棉制褲子、棉制針織襯衫、內衣、化纖制褲子、化纖制針織襯衫、男式梭織襯衫和精梳棉紗等7種紡織品開始實施限制。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還對產于中國的合成纖維布、套衫、毛制褲子、針織布、胸衣和晨浴衣等6種產品進行設限調查。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正式拉開序幕。
談判一波三折從6月17日中美就紡織品問題舉行第一輪正式磋商,至10月12日、13日中美就紡織品問題舉行第六輪磋商,此間雙方停停談談,談談停停,但各自仍堅持立場,互不相讓,致使談判一度陷入僵局,雙方沒有能就相關事宜達成任何實質性協議。就在人們感到一片悲觀的時候,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美紡織品第七輪磋商在華盛頓"低調 "舉行。在各方的千呼萬喚中,在和中歐紡織品談判成功的感召下,雙方本著務實、雙贏的態度,排除萬難,在11月8日,中美雙方終于宣布就紡織品貿易問題達成一致協議,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和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當日在倫敦簽署了中美《關于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的諒解備忘錄》,這場馬拉松式的中美紡織品談判終于畫上了不算圓滿的圓滿句號。
各方對談判結果反應不一根據協議,中美雙方同意在協議期內對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棉制褲子等21個類別產品實施數量管理,包括11個類別服裝產品和10個類別紡織產品,其中16個類別為2005年一體化產品,5個類別為200 2年以前一體化產品。協議產品2006年基數基本上是2005年有關產品美國從中國的實際進口量,2007年和200 8年基數均為上一年度全年協議量。協議產品2006年增長率為10%至15%,2007年增長率為12.5%至16%,2008年增長率在15%至17%。對協議外產品,美方將克制使用242段條款。美國對協議簽署日之前因242段設限個案造成的卡關貨物立即放行,不計入協議量。中美紡織品協議將于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于2008年12月3 1日終止。
對于此次中美紡織品談判的結果,各方評論見仁見智,眾說不一。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回答記者提出的"對中美紡織品諒解備忘錄有何評價"時說:"紡織品問題的解決符合中美兩國企業的共同利益,有利于推動雙邊經貿關系的平穩發展。"中美達成協議后,江蘇省外經貿廳外貿處副處長江樺曾對媒體說,"中美達成協議,給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這個協議并不是一個令我們完全滿意的協議,但還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協議。"上海山原針織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建中如是說," 畢竟以后的前景比較明朗了。"而一些專家認為,雙方談判分歧點主要集中在覆蓋范圍、基數、增長率和時間跨度4個方面,從最后的結果來看,我方通過在時間跨度問題上作出的妥協,相應贏得了美方在其他3個方面的讓步。
勿忘歷史放眼未來中美紡織品協議即將于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但中美紡織品所反應出來的我們紡織品行業自身的低技術含量、缺乏自主品牌"難登大雅之堂"的行業形象卻不容回避。即使在紡織業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一流設備、二流產品、三流價格"仍然是許多紡織服裝企業的現狀。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沈安京曾說過:"面對東南亞國家的競爭,中國紡織業的低成本優勢不再明顯。企業必須改變粗放的增長方式,不能再走低價路線。政府應該支持高附加值產品和有自主品牌的企業,而淘汰那些資源型、能耗大的企業。"企業必須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加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創造自主國際知名品牌,努力將中國從一個紡織大國迅速演變成一個紡織強國。
商務部外貿司長魯建華近日接受媒體記者專訪時說,中歐、中美就紡織品問題達成協議,為一體化后中國紡織品出口創造了一個穩定、可預見的環境,無疑將為2006年中國紡織品出口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歐盟和美國兩大中國紡織品消費市場的貿易環境得到了改善。此外,歐美均明確做出了克制使用242條款的承諾,我出口企業不會再面臨大規模設限所導致的貿易環境不穩定,增強了我國企業和國外進口商接單和下單的信心和決心。我國紡織品整體出口環境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2006年我國紡織品整體出口將繼續保持平穩發展。
據悉,近日輸美21類紡織品2006年出口許可量第一次業績分配及第一次配額招標工作剛結束,明年中國紡織品將進入有序出口階段。(葉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