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縫機行業回顧與展望
- “規劃發展” 書寫精彩
2005年已畫上句號。回眸中國縫制設備行業的“規劃發展年”,令人欣慰也令人感懷。
正如中縫協理事長田民裕在2006年的《新年致辭》中所說,2005年是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繼往開來、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全行業企業按照“樹立科學發展觀、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規劃發展年”的指導下,總結“十五”,規劃“十一五”,為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實現由大變強戰略發展目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05年是中國縫制設備行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及行業綜合力提升的一年。企業不僅在產品科技含量的增加、品種的多樣化及質量的穩定性方面有所提高,而且顯現出了差異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良好勢頭,品牌建設初顯成效,全行業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根據協會信息部對行業90家整機企業的統計,2005年前三季度,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00.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累計生產縫紉機620萬臺,同比增長10%;根據海關總署統計,全行業出口創匯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9%;CISMA2005展覽總面積突破8萬平方米,直逼世界第一大展……這些都是“規劃發展”具體而生動的體現,正是有了“規劃發展”這樣的發展觀統領行業的發展,縫制設備行業在2005年里不斷書寫精彩,綜合實力不斷邁上新臺階,呈現了持續健康發展的景象。
經濟運行平穩 產值、產品銷售收入、出口創匯同比增長
以下是一組鮮活的數字,從中能夠反映出產業所取得的成績。
行業經濟:穩定增長、產銷兩旺
根據協會信息部對行業90家整機企業的統計,2005年前三季度完成工業總產值100.82億元,同比增長29.37%;完成工業銷售產值97.5億元,同比增長37.37%;2005年前三季度共生產縫制機械620萬臺,同比增長10.09%;銷售縫紉機604萬臺,同比增長18.84%。
骨干企業:產值增長強勁
飛躍、標準、上工、中捷、寶石、杰克等六家骨干整機企業在2004年各項指標強勁增長的基礎上,2005年仍保持了穩定增長,前三季度產值增長18%,產品銷售收入增長28%,出口創匯同比增長74.5% 出口:值的增長大于量的增長
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05年前三季度,我國縫紉機出口創匯8億美元,同比增長39%。明顯表現出出口金額的增長高于出口數量的增長。其中工業機出口量增長15%,金額增長42%;繡花機出口量增長83%,金額增長101%;家用機出口量下降2%,而金額增長15%。這說明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已初見成效。
技術實力進步明顯 產品向電腦化、無油化、直驅化發展
隨著國內服裝企業的用工緊張和管理層認識的不斷提高,自動化程度高的縫紉機產品備受市場青睞。根據產業升級和市場的需求,國內各縫機企業已經把目光鎖定在高智能化的高檔設備上,電腦控制、直接驅動和無油化技術已經充分應用到縫紉機產品上,體現在縫紉速度、縫紉質量、噪音、振動、能耗上的極大改善。
隨著電控技術的發展與成熟,各生產企業的機電一體化縫紉機以自動剪線、自動停針位、自動線跡技術、自動加固縫、自動縫繡、自動換色線、慢速啟動等等卓越的優勢受到市場好評。機頭無油化技術是近年來國際上各家著名縫紉機公司開發的重要方向。CISMA2005上,國內規模型企業紛紛推出無油化高速平縫機產品,傳遞出縫紉機技術發展的新動向;直驅式縫紉機一改傳統的離合式電機,采用直接傳動,無論從外形、噪音、振動及節約能源上都給縫紉機的制造帶來了一次革命性的變化。縫紉機整機的體積明顯減小,運輸的負擔減輕,因沒有離合式電機,安裝快捷方便,尤其是在節能上有明顯的效果。
從CISMA2005上看,規模型生產廠家都重點推出了自動平縫、自動包縫、自動繃縫、自動開袋等高端設備。以標準公司為代表,新研制開發的GC672系列直驅無油自動剪線平縫機、GC8000系列直驅微油電腦機、GC9系列新型高速微油直驅雙針機、GT680D型直驅電腦平縫打結機等一批新產品,以低噪音、低振動、低能耗的特點,頗受中外商家看好。
另外,國產縫制設備在一機多能性、操作簡便性、縫料的兼容性和維修時的安全性等方面都做了較大的提高和改善,滿足了市場對產品功能的高要求。
品牌建設加強 在提高品牌知名度上面下工夫
2005年,進一步提升自身實力、注重品牌建設、品牌宣傳已經成為行業主流。中國縫紉機企業在樹立自身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上面下了很多工夫。
除了以產品質量說話之外,積極參加國際性的縫紉機展覽會,將國產機械展示在世人面前,讓參展者看到我國縫紉機行業成熟的技術研發隊伍,這對提升國產品牌在國際上的形象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經歷了從跟進式發展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展階段后,企業也從一味地提高產能上升到“品牌建設”的階段。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培育一個品牌,必然是一個從設計到生產、從銷售到服務的長期努力過程;形成和提升一個產品的品牌競爭力,更是一個持之以恒的全方位努力過程。中國的縫紉機產業要振興,最終要靠我們的民族品牌。如何進行有效的宣傳?如何深化企業的文化內涵?如何打造“民族品牌”,樹立中國品牌的尊嚴……這些成為企業深入研究的課題。
中捷獨家贊助“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及“中捷.穿梭中國行”等活動的開展,使縫紉機行業從幕后走上了臺前,使中捷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提升到了一個新境界,社會反響強烈,也讓服裝行業對民族品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杰克“重走長征路”、通宇“市場萬里行”,以及企業在各地紛紛舉辦服裝企業高峰論壇等活動,豐富了企業的文化建設,有效地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
總的來說,行業內的知名企業越來越重視品牌的文化含金量,有的設了專門的機構和人員、有的邀請品牌專家和專業公司進行品牌策劃、品牌打造、品牌宣傳……
服務決定未來 著眼服務,品牌紛紛推出新服務理念
2005年,“服務”、“營銷”是縫機行業的熱門詞匯。
中國縫機行業的銷售模式正在從“賣產品”向“賣服務”轉化已為業界公認。行業內一些知名生產企業的“大服務”、“技術營銷”、“親情營銷”、“打造服務品牌”等“營銷策略”在這一年里得到了全面展現,并不斷地向更深層次發展。“服務無所不在”、“服裝設備專家”、“保姆式服務”、“快捷服務體系”等也都是全新服務理念的充分體現。用服務品牌開拓市場,已成為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他們在大打服務牌的同時,不斷地拓寬經營思路,拓展與合作伙伴的合作方式,加大與服裝企業的接觸與溝通,探討中國服裝產業發展大計,將企業的營銷提升到了更高層次。
2005年已為中國縫制設備行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2006年,又是一個新的起點。這一年,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將繼續引導全行業,以國家和行業“十一五”規劃為指導,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定地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大力推進行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