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服裝業何日走出“打工經濟”怪圈?
“一頂‘Made in China’的帽子,中國人賣給美國人1美元,但美國人賣給美國人25美元;一件中國制造的羊毛衫,在今年秋季廣交會賣給美國商人的最低甩賣價0.8美元,而到了美國貼牌后的售價上百美元。我們出口的坯布服裝都是數以噸計,而進口的纖維人工腎、神經導管的價格卻按克算。”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當家人”肖貴玉的話透出許多無奈和擔憂。這也許也正是目前中國作為“世界紡織服裝”工廠最大的尷尬:干得最苦、付出最大、遭受責難最多、收獲的卻最少。
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窘境正如經濟學家吳敬璉說的:“有人說我們現在的狀態就是,消耗了不可再生資源,破壞了環境,有背負了傾銷的惡名,最后還沒賺到多少錢。”
大而不強的“世界工廠”
從商場買回來一條價值不菲的名牌牛仔褲,可能上面掛的吊牌是“杜邦萊卡”,貼的標簽是外國品牌,只有在襯里的某個不起眼的地方才印了“中國制造”的字樣。從技術到品牌都不是中國的,但卻是完完全全的中國制造。
這也許就是中國服裝業的現狀,用肖貴玉的話說就是:“中國的服裝產品的尷尬在于:在品牌端你沒有話語權,在技術端你又說不上話,最后發現,你只能在這產業鏈的前后兩端之間苦苦掙扎,掙一些血汗錢。”
品牌是別人的,設計是別人的,技術是別人的,纖維材料是別人的,市場渠道也是別人的,中國生產商更像一個赤貧的打工者,或者給他人作嫁衣的侍者,再不然就是含辛茹苦把別人養大養胖的保姆。
中國服裝紡織業雖然堪稱巨大,體量驚人,2004年中國服裝產量增長了15.1%,國內規模以上企業總產量達118.33億件,全行業完成150億件,出口額超過616億元,而且這些年來,不得不承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對我國外貿順差的貢獻占絕對重要的地位。但在驚人的產量和出口量背后,我國紡織服裝業如果擺脫不了“打工”經濟和“保姆”形象,就永遠不可能從“大而不強”的陰影中走出來。另一個很好的例證是世界名牌Hugo Boss的精美襯衣在美國紐約第54大街的售價高達120美元,而把這個銷售價格徹底剖開,發現其中60%以上給了銷售渠道商,30%歸了品牌商,而中國耗費大量資源辛苦勞作的制造商拿到的只有區區10%,而在競爭激烈的代工市場,有些中國制造商為了打壓競爭對手、拿到訂單,不惜開出總售價8%左右的“超低價”。而這還只是附加值極高的世界名牌襯衣的情況,那么廣泛被媒體舉例的用來“換波音”的非名牌襯衣的處境可想而知了。去年出口紡織服裝近2億美元的上海飛馬進出口公司總經理陸龍生說,今年歐盟和美國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設限,讓國內紡織出口企業日子著實難過,有的企業幾近“斷炊”,不過也給了國內企業一個教訓,就是不抓緊調整結構,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一味靠低價惡性競爭,最終肯定死路一條。上海三槍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陳英源也表示,紡織品國際貿易摩擦日漸頻繁,國內各紡織出口企業只想著在“搶跑道”、“沖關”大戰中爭一時之利,最終還是難以為繼,必需要從根本上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