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一年200工人出國“學藝”
- 本報訊去年,在石獅及周邊地區的服裝制造業中,約有200名骨干技工由企業外派到日本、韓國等服裝制造業發達的國家去深造,掌握先進的電腦化、光機電一體化服裝設備工藝技術,學習先進的生產管理經驗。
外國工程師走進來
近年來,石獅通過引進國外高檔的服裝制造設備,調整生產資源結構,改變管理方式,使石獅服裝制造業水平躍上一個新臺階,探索出了一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模式。
石獅服裝制造業經歷了腳踏縫紉機、電動平車這兩個時代之后,逐漸進入電腦縫紉設備時代,不少企業已經成規模地安裝了電腦縫紉機和各種制衣專機。隨著這些先進設備的引進,外國工程技術人員也在石獅幫助服裝企業調試和安裝設備,傳授使用技巧,協助生產管理。目前,活躍在石獅服裝界的有意大利、法國、荷蘭、加拿大等國的高級人才,他們幫助石獅服裝制造業在技術和管理上,與發達國家水平接軌。
石獅技工派出去
意大利服裝工藝師在石獅服裝界的測算中發現,我市服裝縫紉設備的有效利用率僅為理論值的20%%,對比日本,一般可發揮到80%%。以休閑茄克生產為例,理論上每個工人可做25件/天,實際上僅做了5件/天,說明在生產流程上大有潛力可挖。
設備換代后還需要觀念的更新。在外國專家建議下,不少企業紛紛派自己的員工到國外服裝生產企業去學習培訓,其中到日本的人數最多,韓國其次,還有極少數人被派往歐盟成員國。
外出工人掌握了先進設備的技能,改變了傳統生產觀念,生產效率普遍提高了12倍,有的超過了3倍,人力資源有效發揮后,缺工瓶頸得到了較大緩解,現有工人可完成以往2倍以上的訂單量。(祖杏劉詠)
磨刀不誤砍柴功
新鮮事,普通工人也能出國取經!幾年前,怎么也想不到的事,居然變成了現實。
這是個新氣象,從中看到三點可喜的變化:其一,石獅老板的思想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其二,石獅企業更加注重創新和技能的培養;其三,外來務工者的地位與價值逐步得到體現,人力資源的運用與組合趨向合理、和諧。
近年來,石獅企業加大了技術革新步伐,制造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先進設備雖然引進來了,技術和管理方面卻沒跟上趟。如何讓這些新設備盡快產生效益?關鍵是老板和員工的素質也應與國際市場“接軌”。派員工到國外“取經”,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員工不僅在國外學到了先進的生產和管理經驗,并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員工的才智,而且還能使生產資源與人力資源實現最佳的組合。
“磨刀不誤砍柴功”,對企業來說,員工取回了“真經”,運用于企業改制中,無疑節約了勞動時間,節省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同時,也為企業的新一輪發展奠定了人力資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