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租賃市場呼之欲出----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作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國,我國2005年紡織品和服裝出門總值是1175.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69%,占全國外貿出門總值的15.42%。2005年,我國實際完成服裝總產:量465億件,不但是國內消費市場中的熱點,更是我國對外出門貿易獲得外匯順差的主要產業之一。
可是與服裝行業蓬勃發展的勢頭相比,我國的縫制設備租賃市場的發展卻一直停滯不前,到日前為止只有福建福誠設備有限公司等為數不多的公司開展縫制設備租賃業務。總體來看,不但數量有限,而且規模普遍較小,遠沒有形成與我國服裝第一大國相符的專業縫制設備租賃市場。
設備租賃作為現在融資手段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現今很多發達國家的生產企業十分推崇的經營模式,在美國很多企業都或多或少地采用設備租賃:滬上幾家大型服裝生產企業負責人的在接受記者采訪的過程中,普遍認為設備競爭力是服裝生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縫紉設備的優劣決定了產品的質量,是服裝企業的生命,而成熟完善的縫制設備租賃市場則推動服裝產業加快發展的動力。上海大河針織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顧慧石先生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國家的縫制設備租賃行業應向發達國家學習,突破機制體制性障礙,更好地為服裝行業服務。
縱觀我國縫制設備租賃市場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服裝行業的發展與國內企業市場意識的蘇醒,我國的縫制設備租賃市場曾有過一段時間的萌芽與發展:當時在上海就有一些企業從事過服裝設備租賃業務,曾紅火一時,受到社會輿論的贊賞,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漸漸冷卻。直到幾年以前,由于服裝行業的再度空前發展,我國的縫機租賃市場才逐漸復蘇,并出現了福建福誠設備有限公司等幾家相對具有一定規模、運作比較規范的專業縫制設備租賃企業。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服裝企業對專業縫制設備租賃市場的需求并非空穴來風,對縫制設備租賃市場寄予厚望的服裝企業也絕非少數。究其原因,不外有四:
滿足對高端機種的需求
首先,國內服裝企業的常規縫機擁有量不低,可是技術含量較高的高端機種存儲量卻不能完全滿足生產需求:國內的服裝生,產企業所使用的最基本、最大量的設備,即機種的技術水平并不低,擁有量也不少,但欠缺效率高、精度高、自動化程度高的專用機種。而那些科技含量高,能幫助企業對市場做出快速反應的設備,如CAD、CAM、電腦人體測量儀、吊掛系統和現代化倉儲設備等更顯得不足。一般高端縫機產品普遍價格較高、利用率較低(特殊種類的面料或服裝才會使用),導致很多服裝企業在采購縫機的過程中一般不考慮此類產品。“機到用時方恨少”,就成為不少企業會碰到的問題了。
如果有品種齊全、價格公道的專業縫機租賃市場應運而生,那么對于服裝企業來說則完全可以通過租賃市場解決一時之需,也不用再為是否購買一些價格昂貴的特種機而躊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