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將整頓紡織進口秩序 中國紡織品成監管對象
近日,俄聯邦海關署副署長羅茲賓克表示,2006年俄海關將進一步加大對灰色進口貿易的打擊力度,集中力量對來自東南亞國家、中國、土耳其等國的輕紡產品(主要是紡織品、服裝、鞋帽、家電等商品)進行嚴格監管,把灰色進口貿易額的比例降到15%。
據商務部歐洲司講,俄已通過官方渠道希望中方提供紡織品主要出口商清單,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一、俄紡織品服裝出口情況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紡織服裝業下降趨勢至今未停止,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據俄國家統計局統計,2005年紡織品服裝產值約28.9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0.35%。
俄現有紡織服裝企業約1.4萬家,已全部實現私有化,從業人員40萬,較大規模企業約40家,占全部產值的60%以上。
在紡織業中最重要的是棉紡織業,產品可滿足國內70%需求,而絲綢和化纖品近80%需進口。服裝業50%以上靠國家訂貨,主要為特種行業生產(軍隊、警察等)。
據俄輕工業協會專家估計,現在俄市場紡織品服裝年銷售額大約為300億美元,主要依賴進口產品。
據俄羅斯海關統計,2005年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為12.5億美元。其中,出口1.28億美元,主要為棉紡織品;進口為11.22億美元,主要是服裝和化纖制品。主要貿易伙伴為中國、土耳其和越南。其中,從中國進口額最大,為8.6億美元。
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俄市場上銷售的紡織品服裝40%以上通過灰色清關進口。
二、中俄紡織品服裝貿易統計差異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5年中俄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為62.17億美元,增長35.3%。其中,中方出口62.12億美元,增長35%,比俄方統計多出53.5億美元(雙邊貿易總額統計差額為89億美元)。中方自俄進口480萬美元,下降22%。
俄羅斯是我紡織品服裝出口第四大市場,雙方統計出現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是:蘇聯解體后,俄實行高關稅政策,但由于官員腐敗、海關通關效率低下等原因,導致輕紡產品以“包機包稅”形式為主的貿易方式出現,灰色清關盛行。近10年來,俄官方多次宣布打擊灰色清關,但收效甚微。此次俄希望通過對出口商采取措施的想法恐難達到預期效果,不能解決其自身機制存在的問題,因以“包機包稅”進口的商品,在出口商品裝上飛機后,進口商并不需要有關出口報關和裝運單據,而是由俄報關公司出具假單據統一向俄海關部門清關。
包機包稅:是指進口貨物運低俄羅斯前,由出口商(或進口商)向俄報關公司支付一筆費用(含運費和清關費),由報關公司另做單據,向運輸公司支付運費并向海關清關,海關則僅出具整個運輸工具的一個清關單,一般進口商拿不到貨物報關憑證。由于一般報關公司與海關官員都有勾結,采用“包機包稅”要與正常報關費用低廉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