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北歐紡織品和服裝產業重要合作伙伴
- ●限制措施對北歐不利
北歐(芬蘭、丹麥、挪威和瑞典)紡織服裝業在后工業時代依然生存和運作著。這些企業還在為生計而掙扎,服裝生產也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轉移到低成本地區。在此過程中,芬蘭50%的紡織服裝職員,主要是生產工人失去了工作。為時裝生產面料這樣一個產業已經消失,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用紡織品正在蓬勃發展。這個地區的服裝生產企業的服裝產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在北歐生產。服裝企業已經很好地適應了這樣的新環境,生產已經轉移到東歐和亞洲。如今,北歐的服裝企業也是全球化運作,所以任何限制全球貿易的措施對他們是不利的。
●北歐市場中的競爭者
北歐紡織服裝公司都是自己設計系列產品,然后以自己的品牌銷售。當然也有一些貼牌的業務,以提高公司的銷售量。這些品牌生產企業集中精力提高品牌價值,而不是將注意力集中在生產能力上。事實上,盡管他們還保留著自己的生產車間,生產基本已經外包或者通過外部采購。當然,這些公司還是具備生產技術的,他們只是利用東歐的生產進行去料加工。
品牌營銷公司設計自己的產品,以自己的品牌向各大零售商出口產品,自己卻不從事生產。生產完全承包給東歐和亞洲地區的生產企業。這些公司也傾向于全套生產服務。品牌、設計和市場營銷是成功的關鍵。而中國,同亞洲其他國家一樣,提供這樣的全套生產服務。
品牌零售連鎖公司也是設計自己的產品,然后推銷自己的零售品牌。這種類型是3種公司模式中原料采購和技術支持能力最差的類型。它們傾向于全套生產服務或者貼牌生產。南歐(葡萄牙、希臘)、中國香港特區和泰國提供這樣的貼牌生產服務。
品牌生產企業、品牌行銷公司、品牌零售連鎖公司對產品供應鏈都實行嚴格的管理。他們有詳細的市場信息,設計和開發完全在他們的掌控之中。他們需要東歐和亞洲地區值得信賴的生產合作伙伴。然而,盡管他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產品供應鏈還是很薄弱。由于產品供貨周期長,他們很難預料市場前景,由此產生的錯誤需要以昂貴的代價來彌補。
全球產品鏈中的大部分價值和部分成本都是由歐洲品牌公司產生的。品牌營銷公司和品牌生產企業必須自己支付設計和市場推廣費用。零售商在銷售產品時,也會將銷售價格在采購價格的基礎上翻倍。所以,產品流通到歐洲消費者手中時,已經是中國出廠價的好幾倍。另外,配額限制也抬高了零售價格。
●中國就是商機
中國就是商機,無論是市場還是生產合作。中國與北歐紡織服裝企業合資或商業合作已經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在中國生產企業和歐洲消費者之間已經建立起一條全球化的供應渠道,歐洲消費者可以以非常合理的價格購買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產品。歐洲品牌也已經在中國銷售,但也許因為海關稅收的原因,這些產品對中國消費者來說價格偏高。關稅和配額限制提高了產品價格,為北歐企業和中國紡織服裝公司的運作帶來的不便。當然,也有其他一些問題,比如交貨周期長。中國的縫紉質量很好,但有時候很難在中國找到高質量的時尚面料。另外,中國企業在產品供應鏈中只是擔當了低附加值的供應商,對市場信息掌握不夠。
歐洲服裝生產企業已在積極地利用全球的生產能力,數以百計的公司已在中國開展業務。但是,紡織業總是局限于本地區,而不是全球化運作。中國市場對高質量時尚面料的需求為歐洲紡織企業提供了商機,歐洲紡織企業可以將他們的技術帶到中國,與中國當地企業合作,從而成為這個全球供應鏈中的一部分。
中國紡織服裝公司也應該去歐洲投資。在產品供應鏈中,中國企業也有機會直接接觸市場信息和歐洲品牌。這樣全球紡織服裝產業鏈可以進行雙向合作:中國紡織產品銷往歐洲而歐洲品牌也可以在中國市場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