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批發市場前路指向大而專(市場投資)
- 4月下旬,中國商業聯合會發布2005年度全國紡織品服裝交易市場統計信息,全國紡織品服裝交易市場的榜首市場銷售額已突破300億元,問鼎的是位于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的全國特大型絲綢化纖專業批發市場——東方絲綢市場。
紡織品服裝交易市場統計信息顯示:我國紡織品服裝交易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05年,我國商品交易市場總數達到3323個,市場成交額突破3萬億元,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其中,億元以上紡織品服裝交易市場數量達到409個,市場成交額為4731億元。2001年時,成交額過百億元的市場數量僅為5家,而到2004年,紡織品服裝交易市場前十位的成交額均已突破百億元。
從全國前十家紡織品市場的數量上看,江浙地區一直占據著全國紡織品交易半數以上的市場。到2005年,盛澤已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000余家絲綢紡織商行,東方絲綢市場成為國內絲綢紡織薄型織物交易的“晴雨表”和商情中心,其集聚和輻射效應為江蘇周邊地區紡織業發展起到了龍頭作用。
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批發是連接生產與銷售終端的咽喉產業,牽一發而動全局。但同時,批發業也正是我國流通領域的軟肋。“同質化競爭慘烈”,這是一位業內人士對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評價。多數市場結構相似,經營管理水平低,形似集貿市場,不具備信息服務、展覽服務等多元化功能,尚處于低水平經營狀態。同時,惡性競爭現象嚴重,很多商戶為爭奪客源,想盡辦法斗實力、斗價格,不惜以零利潤保住客戶。
對批發企業來說,規模意味著效益。缺少大批發商是我國批發業的硬傷。以小商販為主體和支撐的傳統批發市場相對過剩,而依托現代科技、先進管理的大批發商嚴重不足,批發商“小、散、差、亂”形象極為突出。有專家認為,現有十數家交易額在百億元以上的市場還遠遠不夠,這個規模應該達到百家以上。只有規模較大的批發商,才能使我國生產商與流通企業結成一種有利于市場平衡的利益共同體,在國內市場及國際市場上取得更好的效益。
記者了解到,盛澤正在形成企業集群優勢,同時,市場電子商務平臺的功能逐步得到發揮,紡織機械配套市場已經建成。集中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龐大市場體系,進一步推進了地區產業更快地發展。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洪濤在分析中國商品市場現狀時指出:“目前的市場盲目建設,布局不合理,過度競爭嚴重。商品市場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綜合性批發市場過剩,專業性批發市場不足。”但是批發市場走專業化道路,并不意味著交易方式單一化,洪濤認為,現有的商品市場交易方式多樣性仍顯不夠。比如,在很多市場中,攤位租賃型占多數,而門店集市型、超市管理型、混合型所、摩爾型占比例較少。
未來的市場健康發展趨勢應該是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建立電子市場,使批發市場也向零售商店或消費者末端延伸,擴大批發市場的商圈和市場輻射范圍。同時,許多小商品批發市場等應由單一的攤位式交易形式向“攤位式、特色商店、專業街相結合的形式”轉變。批發市場要向著超大規模、高檔次升級,在完成傳統的服裝批發集散業務的同時,應該融合休閑購物、娛樂體驗、公益服務等現代都市商業的特征。
東方絲綢市場管委會主任吳新祥告訴記者,東方絲綢市場正在進行“二次創業”,2006年的建設項目有步行街、中心商區、和服商區、商貿城、精品區、色胚區、國際紡織城、現代物流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