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非到“六一”才查童裝質量?
-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在這之前,先是“驚現”了毒奶瓶,然后又“驚現”了致癌兒童服飾。5月30日《信息時報》報道,廣東出現可致癌童裝,這些童裝不但出現在一些知名商場、超市,而且不乏知名品牌。“六一”兒童節前夕,廣東省工商局對省內流通領域銷售的兒童服裝的質量進行了監測,發現合格率只有34.1%,除去標簽不合格的童裝外,內在質量合格的僅為五成。
無獨有偶,30日,記者來到海口各大超市、商場及服裝批發市場進行暗訪,發現海口也有上了黑名單的涉嫌致癌童裝“叮當貓”。當記者來到海秀路一商業廣場二樓兒童服飾專賣區時,發現有一專柜在賣“叮當貓”兒童服飾。這種品牌的兒童服飾已上黑名單。記者在該專柜仔細核對,發現其中的兩款服飾和黑名單曝光的一模一樣。當天下午,記者將此情況反饋給當地轄區的大英工商所。工商執法人員立即對該商場出售的“叮當貓”服飾進行檢查。檢查中,工商執法人員發現了160/76及150/68兩種規格的“叮當貓”兒童短袖T恤,和曝光的規格完全吻合。執法人員當即將這些涉嫌致癌的服飾查扣,并對此進一步立案調查。
兒童節前查扣了涉嫌致癌的童裝,按理,我們應該高興才對,但這遲到的曝光,讓筆者感慨:為什么非到“六一”才查童裝質量?為什么非要等記者曝光后,有關部門才付諸行動?難道有關部門的查處行動“推”一下才能動一下嗎?有關部門為什么不能更主動一些?
這其實是一件很幽默的事。到端午節,就查粽子是否存在“變味”、“變身”問題,媒體也開始關注天價粽子現象;到中秋節,就查處假冒偽劣月餅;到情人節就關注玫瑰價格;到“五一”、“十一”黃金周,就狠抓交通安全;到春節就檢查鞭炮安全,嚴查各種日用消費品,讓百姓過個安全節;到了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就發放一批避孕套等等。某些主管部門的工作思路多年不變,簡單重復,毫無創意。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到節假日應時應景地抽查一下相關食品,就萬事大吉了。有時候,連節假日的應時應景也可以省略,因為自有媒體記者率先曝光。正是這樣的“偷懶”式的工作方法,導致了部分監管部門的“應景”式的工作思路,從而放松了對各種產品應有的日常性檢查和監督,各種不安全的食品也就趁機出現。
希望職能部門轉變工作思路,把不安全的食品、用品消滅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