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臺州:政府如何激活民間創新動力
- 浙江臺州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調查
新華網浙江頻道5月31日電 (姚玉潔、胡作華、蔡國兆)最近,有關臺州市29家民營企業在上海統一購買研發大樓、將"腦庫"集體搬往上海的報道引發了頗多關注。臺州市政府有關部門對此毫不諱言,"政府是'策劃者'"。
擁有"吉利汽車"、"飛躍縫紉機"等眾多民族品牌的浙江臺州是我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近年來,當地政府致力于塑造政策環境,激活民營經濟創新動力,技術創新工作取得了"政府省心、企業賺錢、社會得利"的多重效果。
在浙江,臺州市生產要素條件相對薄弱,經濟基礎并不好。這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土地資源奇缺,礦產資源幾乎為零。然而,當地民營經濟的多項發展指標都處于浙江前列。如,當地工業新產品產值率、企業技術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在省內均排前兩位。2005年,臺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0%,超過了全省水平。
"技術創新,不在于地方要'富'、要政府投入多少錢,關鍵是財政投入1塊錢,要帶動全社會投入10塊錢。"臺州市經委主任張銳敏深有體會地說,臺州在財政投入上沒有"量"的優勢,政府的角色主要是造環境、搭平臺,并承擔必要的風險和責任,在此基礎上激活企業這個創新主體,讓民營資本的趨利性和高效率迸發出創新能量。
政府擔責,企業得利,臺州市的政策對企業很有吸引力。比如,把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中心的數量、新產品產值率、高新技術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等7個指標納入政府工作考核,對企業投入為主的科技項目實行以獎代補、風險補償和事后補助制度,對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和帶動性的重大科技項目,建立由企業牽頭實施、公共科技資源參與的聯合攻關機制。
為了突破科技人才偏少、科技資源匱乏、高新技術企業后勁不足的瓶頸,臺州市政府部門主導運作了一系列"借腦引智"的工程,用外地的資源干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