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業全球化下的成長拐點
今年一季度,機械業央企的利潤增幅達到16.3倍。該如何理解機械行業“井噴”式的利潤增長?我們認為,我國機械行業經歷了企業治理結構、產品結構、市場結構等方面的深刻變化,正在進入成長的拐點。
解放初期,機械工業作為我國工業經濟中最重要的發展戰略被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成為計劃經濟中分工最明晰的行業之一,但在國有企業大鍋飯的體制下,我國機械行業經營效率較低,行業總體技術水平和管理遠遠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
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裝備,機械行業也成為最早對國外企業開放的行業之一,同時,民營資本大量進入機械行業。在進口、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的多重壓力下,國有機械行業企業被迫開始體制改革。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我國機械行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過去20年,國有機械行業龍頭基本上已經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或公開上市,國有企業在與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競爭過程中得到成長,企業治理結構逐漸完善。企業改制后,通過減員增效、精細化管理等手段提升企業經營效率,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企業盈利能力總體上得到改善。部分企業通過整合,市場地位已經確立。
更重要的是,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我國正在從由一個機械產品進口國成為機械產品出口大國,機械行業出口進入高速增長。原因首先是機械行業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又是世界制造基地轉移中受益最多的行業之一,由于我國擁有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勞動力和廣大的市場,在制造基地不斷向中國轉移的同時,為機械行業特別是基礎裝備也提供了很大的國內市場空間。其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機械行業從中外合資中得到啟示,參與到機械產品的全球采購體系中,并逐步建立企業全球化的發展理念;現階段我國機械產品開始從整機進口替代走向零部件國產化,我國機械產品的配套環境將越來越好。其三,由于國內市場受宏觀調控影響較大,我國機械企業開始由過去的被動出口(大部分通過外貿單位出口)轉向主動出口(企業自己出口),“九五”———“十五”,我國機械產品出口已經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特別是2004年宏觀調控以后,工程機械企業受產能過剩的壓力,加大了國外市場的開拓力度,2005年工程機械行業進出口貿易首次出現順差。
目前,我國機械行業總體上落后發達國家15年左右,但全球對中低端產品仍有相當大的需求,我國機械產品具有明顯的性價比優勢,出口空間非常大。且隨著國內企業對外業務的成熟和語言障礙的消除,我國將在機械制造領域產生一批跨國企業。
中集集團和振華港機目前已經成為各自領域中的全球龍頭企業之后,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而且其盈利模式和家電企業有較大的不同,更具有壟斷性和持續性。通過老國企改造的機械制造企業和部分民營企業產品正在走向世界,其中比較典型的有船舶制造業、縫紉機行業、機床工具業、工程機械行業等。
我們說機械行業出現拐點,顯然不是局限在中國國內市場,而是基于在全球背景下的成長空間。出口給我國機械行業帶來的好處不僅是從一個有限的封閉型市場轉向全球市場,而且國外成熟的終端用戶和經銷商給我國機械工業提供了更大的市場平臺,有利于企業不斷按照客戶需求提升產品質量,且現階段考慮出口退稅,出口產品具有更好的賺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