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之都需要品牌基石
人群總消費額約30億元,每年消費1500元以上的消費群體約消費40億元。這表明,北京中高檔服裝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魏林曾在中紡圓桌商業論壇上表示,建設時裝之都,北京具有三大優勢。首先,有足夠大的服裝需求總量和交易活動總量。其次,北京在環渤海經濟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對華北、西北和東北有巨大的輻射作用。第三,強勢商業零售品牌、北京市民強大的購買力和相當多的國際性品牌,使得北京成為品牌服裝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也使其成為進入全國市場的重要商業橋頭堡。因此,北京打造時裝之都,要有“大都市、強輻射、新模式的商業大格局”,這個格局需要品牌做基礎,這個品牌不僅指服裝產品品牌,還指商業載體的品牌效應。
從商業格局上看,全國商業聯合會副秘書長、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主任王耀認為,北京服裝消費渠道分大、中、小及批發市場4種。目前大型和小型的消費渠道比較大,因此,北京打造時裝之都是有條件的。另外,從消費方面看,北京衣著類消費增長速度高于其他地區。全國衣著類增長速度是13%,而北京衣著類增長速度平均在16.3%,所以北京人在消費服裝方面是有條件的。
北京百榮世貿商城董事長蔣百榮告訴記者,中國服裝品牌要借用商業載體走向國際。目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正著手產業整體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北京時裝應該注重品牌和質量的發展,多發展中高檔服裝,走品牌化道路,北京應該成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晴雨表。同時,北京服裝商業也應該走品牌化道路,多發展名店。
但是,在采訪中,專家們一致認為,北京打造時裝之都還需要在消費環境和消費氣氛方面進行改進。目前,北京時尚消費環境還不夠集中,只有賽特、燕莎、國貿、東方新天地等時尚集中消費區,服飾文化并沒有充分體現。另外,北京人對時尚的感受和把握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專家們一致指出,北京建設時裝之都要抓住奧運商機。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商業顧問范劍平認為,最近兩年北京服裝商業投入大,這為北京打造時裝之都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條件。此外,北京還聚集了眾多把握服裝文化和時尚的創意人才。他說,北京不是發展服裝工業的優勢之都,但是北京將來會在中國服裝產業中的研發環節,如時尚設計行業、品牌推廣、品牌運作、市場營銷等方面發展。如今,北京作為時裝之都雛形已經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