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土壤培育品牌之樹——透視品牌戰略后的縫機企業文化
我國已成為世界縫制機械生產中心和制造大國,在國際縫機市場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由于對某些高附加值產品的核心技術國內鮮有自主知識產權,導致了本土產品自主創新的力度較弱?;谶@個原因,在綜合實力上國產品牌與國際品牌尚存在著一定差距。著眼今天的縫機市場,不難發現一些國外的品牌在市場中占據了相當可觀的份額,這一現象敦促著我國縫機企業必須在民族品牌的建設上加大力度。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一直非常重視行業民族品牌的培育與推進工作,多次向國家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匯報行業發展情況和開展縫紉機中國名牌培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評選了行業大型骨干企業西安標準、飛躍、上工、中捷、寶石等5家企業為“中國名牌”,此舉在行業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自“中國名牌”評選以來,各企業充分認識到品牌對于企業形象和持續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紛紛制定了創自主品牌的戰略規劃。各企業通過多樣化的品牌形象和內涵,向國際市場進軍。飛躍每年都有20多個新產品研發成功,新品產值率達70%,依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功能家用機和光機電氣一體化自動開袋機、高速電子鎖眼機、數控伺服系統等核心產品的研制成功,在調整企業產品結構的同時打響了“中國制造”的自主品牌。中捷則選擇與中國服裝協會合作,至今已斥巨資贊助了兩屆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評選,使中捷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提升。寶石不久前舉行了“寶石品牌‘亮劍’2006新品推廣會”,以加快科技創新和新品推廣來深化品牌的建設。標準則堅持“以高質量產品快速拓展國外市場”為方針來提升中國品牌的國際話語權。諸如此類的例子,在行業中不勝枚舉。
企業文化是根植品牌形象的土壤
如今,“品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口號在縫機行業中已深人人心。雖然品牌形象是企業文化的外在體現,但要使品牌真正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則必須有賴于企業文化的建設。因為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積累、形成的,如果我們把優質的品牌形象比作“常青樹”,企業文化則恰似培植“常青樹”的土壤。
品牌形象與企業文化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自己的文化,那么品牌戰略根本無從談起,正所謂“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企業文化對于豐富和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核心競爭力是塑造品牌形象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品牌競爭力的核心內涵。反過來,品牌形象又可演繹成品牌文化,進而豐富、更新企業文化,使之形成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品牌形象——企業文化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環。
鑒于我國許多大型縫機企業對多功能家用機和光機電氣一體化自動開袋機、高速電子鎖眼機、數控伺服系統等核心產品的研制成功,當下縫機企業間的競爭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技術層面,也不僅僅是核心競爭力本身的競爭,而是演化成了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品牌形象三維復合態勢的競爭。
這種多維復合態勢的競爭在表現形式上聚焦為品牌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