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華茂:“十一五”期間的發展思路和方向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我受我們董事長的委托,今天在會上就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的綱要和華茂實施的情況,做一個匯報和介紹。
國家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內容豐富,數據清晰,起點高,任務重。企業在學習之后深受鼓舞,倍感責任重大。下面我想講四個內容。
第一,中國紡織工業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對中國社會的和諧和穩定也是功不可沒。
眾所周知,中國的紡織人口多,資源廣,是黨的改革開放春風給我們紡織企業帶來了無限的春光。是成千上萬紡織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耕耕澆灌,換來了我們紡織工業今天的百花齊放。特別是”十五”期間,我們中國的紡織行業碩果累累,無論是棉紡、紡織機械,還是化纖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我們華茂是這大百花園里的一支奇葩。曾記得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們華茂曾經是原紡織工業部點名批評的虧損大戶之一。可是今天是黨的改革開放的春風擦亮了我們這顆揚子江畔的明珠。”十五”期間我們華茂是突飛猛進,固定資產由”九五”末的5.2億增長到”十五”末的17.1億,增長228%,紗產量由2.5萬噸提高到4萬噸 ,增長58.2%,布的產量由5453萬米增長到6100萬米,增長11%,銷售收入從5.1個億增長到11.5億,增長121.4%。”十五”期間我們實現利稅7.4億,比”九五”累積增長51%,上繳給國家的稅收4.8億,比”九五”累積增長41%,實現利率4.1億,比”九五”累積增長74%,人均收入從01年的7470元增長到05年的13380元。
“十五”期間華茂累積投入52個多億,紗和平均支數達到41支,我們特別驕傲的是用中國的棉花,中國的紡機織出了240支紗,并且是并單生產。精梳紗支比重達占80%,無梭布比重達70%。我們今年結束了有梭的歷史,無堿化率達到了30%以上。
華茂擁有全世界一流的紡紗織布設備,配棉、工藝設計、生產調度、財務、銷售、安全、生產管理等全部采用電子信息監控,我們連續3 年被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評為信息化建設500強企業。華茂和全國紡織一樣,正在從勞動密集型企業走向勞動密集的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第二,中國正在向紡織強國進行不懈的努力
正如《綱要》中指出的,“十五”期間紡織工業雖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但行業規模大,經濟主體多元化等因素,市場競爭力表現差異較大,無論是在技術、管理、創新還是國際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目前經濟增長的方式是限制行業發展的主要矛盾。
行業粗放型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投資的結構性矛盾、產業發展與資源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產品出口引發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國際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與我國紡織競爭不斷,可謂“戰火”紛飛,像一些發展中國家,如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國家,勞動力豐富,工資成本也比較低,華茂這2年也不斷被這些國家所制定的政策所影響。
我國紡織除品牌比較少之外,還存在著“兩低兩高一重”現象。銷售收入低,全國紡織行業銷售收入不到4%,華茂也僅僅4.86%左右;人工工資低,據統計北京05年人均收入32280,而紡織員工只有這個的30%左右;負債高,05年全國紡織行業資產負債率達60%以上,雖然還沒有超過國際警戒線,但紡織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過大的負債給整個行業的帶來很大問題;稅賦比較高,大家都知道特別是棉紡,棉花進價與銷價不一致,我們的稅賦多年來一直維持在4%以上;社會責任重,環保、養人、誠信等一系列問題都是我們要面臨。
雖然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仍然面臨許多問題和困難,要將中國建成紡織強國真的需要全體紡織行業人士和政府社會各界給予方方面面的支持,引導和幫助。
第三, 華茂的思考以及貫徹《綱要》的一些措施
華茂多年來堅持以質量效益為主,上下求索積累了很許多成功經驗,但新的形式下還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如果說過去華茂在國內還算是贏家之一的話,那么未來,在國際市場上華茂還能算是贏家之一嗎?這個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需要我們思考。我們的大概思路是:
1.堅持質量效益型企業不動搖,向技術效益型企業邁進。不僅要讓用戶滿意,而且還要進一步追求技術質量,服務質量,穩定質量,高端質量。不斷的把我們的產品向國際高端市場進軍。堅定不移的走品牌道路,追求品牌效應。華茂先后通過ISO9001企業認證,環境認證,在國際上注冊了20多個商標,不斷的按著品牌的要求,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打造華茂品牌。推向國際市場。
加大技術創新投入,近幾年不斷提高比重,05年達到0.7%,下一步仍然努力,在技術標準,質量管理,信息化管理上不斷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
2.堅持以人為本,努力營造和諧華茂,走新型管理模式。一個方面是堅持以法治企。第二是加大人才培養,我們和東華大學合作,開設了3 個本科班,1個大專班,1個中專班,1 個后備干部培訓班等。第三是不斷探索新的分配機制,在華茂真正做到“能者高薪”。
3.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不斷地堅決履行社會責任,華茂深感社會責任重大。一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走產業鏈延伸的道路,尋求發展。二是堅持2個市場,特別是國際高端市場。三是強調規范發展動作。四是不斷強調誠信、環保、人文等社會責任。在這里我就不一一詳細介紹了。
第四, 我們看到《綱要》感到鼓舞,但是還想借此機會,從貿易環境,產業化發展,稅制改革、棉花配額等方面請求政府向紡織的政策傾斜。
a.關注和優化產業貿易環境。從外部環境看,中國紡織品出口歐美需要關稅和配額,企業在走向國際市場時經常會遇到反傾銷問題。一些東南亞國家的政策寬松的多,對紡織企業有一定的優惠政策。比如,印度政府給紡織企業10%--20%的資金補貼和5%的資金貼息。我們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從產業政策上給予優惠,避免我國紡織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在政策方面遭到不公平待遇。
b.把紡織發展作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通過稅收杠桿進一步推動棉花、紡織等產業鏈的聯系和互動循環,促進“三農”建設,使老百姓、紡織工人、棉農增加收益。
c.建議改變棉花配額集中發放
這幾年發改委在棉花配額發放上對優勢企業還是有所傾斜的,對棉花供應和紡織企業發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我們建議能不能把棉花集中發放改為由紡織企業根據市場和生產情況進行先預訂,集中發放的不足之處一個是就是價格容易波動,另一個就是可能企業在急需的時候又一時買不到,影響生產。當然這可能與國家宏觀政策有關,有些地方可能難以操作,但我們希望國家能給予支持。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不懈的努力,中國已經成長為紡織大國,而中國發展成為紡織強國是我們共同的愿望。我們呼吁政府呼喚有識之士攜起手來,共同創造中國紡織美好的神話。(以上內容根據安徽華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詹靈芝在中國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會上的講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