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鈺洲會長在中國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會上的講話
中國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是紡織工業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指導性文件。主要說明以下幾點:
一、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紡織工業在“十一五”期間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全局。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各項要求,把中國紡織工業“十一五”期間的發展作為從紡織大國到建設紡織強國的新的起點。
2、把提高紡織工業自主創新能力、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作為中心環節,并把提高產業創新能力、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提高自主品牌的競爭力作為轉變增長方式的重點。
3、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推進區域產業布局的調整,實現梯度轉移,加快中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紡織工業的發展,與東部產業提升形成協調發展的局面。
4、充分利用國際國內的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適應內需發展為主和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要求,提高企業走出去和跨國配置資源的能力。
5、按照以人為本,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十一五”期間要在紡織行業建立健全社會責任體系,努力規范行業市場競爭秩序。
二、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緊緊圍繞我國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以及根據國內國際在新時期環境的新特點,對紡織工業在“十一五”實現科學發展提出了預期的量化目標體系。
1、在“十一五”期間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目標使內需成為紡織工業最重要的發展條件。
(1) 在全國“十一五”規劃中對人均GDP 增速預期為6.6%,同時強調要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為紡織創造了新的增長空間。“十五”期間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78%,城鄉居民人均衣著支出年均增長14.34%(可比價),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在國內市場銷售的比重從2000年67%上升到2005年的71%,在2000年國民經濟投入產出矩陣表中紡織行業的影響力系數達1.25,大于各產業的平均值“1”,反映了紡織工業對宏觀經濟的較大拉動作用。
在全國“十一五”規劃中關于“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特別強調“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升整體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促進工業由大變強。”這是充分集中表達了對紡織工業發展的更高要求。
(2) 在全國“十一五”規劃中,關于“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中再次提出“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各類所有制的中小企業”,促進多種形式就業。紡織工業目前從業人數約1960萬人,其中80%在中小企業。紡織工業的發展對我國“十一五”就業任務有重大意義。
(3) 在全國“十一五”規劃中,針對增加農民收入提出“扶持縣域經濟”,“注重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壯大縣域經濟,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目前紡織工業協會試點產業升級的縣、鎮兩種規模的產業集群達109個。這些集群的生產占全行業40%左右,在紡織全行業從業人員中農村轉移勞動力達70%以上。
(4)在我國的“十一五”規劃中,關于“積極開展國際經濟合作”和“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彌補資源不足,擴大發展空間,提高附加值的要求積極發展對外貿易,促進對外貿易由數量增加為主向質量提高為主轉變”,強調支持“高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和“以優勢產業為重點,實施走出去戰略”。紡織工業成為我國新時期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最有提升潛力的競爭性行業。紡織工業目前出口份額已占世界24%,2005年出口額達1175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已降到了總出口額的26%,紡織工業提高附加值和貫徹走出去戰略,將對國民經濟落實“開放共贏”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