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挑戰的印度尼西亞紡織業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是東盟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東盟最大的農業國之一,同時其輕工業如紡織等的發展也十分迅速。大量的初級產品及加工產品如石油、天然氣、紡織品和成衣、木材、藤制品、手工藝品等的出口為印尼帶來了可觀的外匯收入,主要出口市場為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
紡織服裝行業一直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一大加工產業,其產值、出口額和就業規模在全國各行業中居領先地位。在印尼,紡織服裝企業約4.6萬家,雇工總數170萬人,年產值約130億美元。印尼的紡織服裝企業主要分布在萬隆、西爪哇及雅加達附近,其中不少是日資和臺資企業。21世紀以來,受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巴厘島爆炸等事件的影響,全國經濟下滑,印尼紡織服裝業也出現了明顯的萎縮。外國資本減少,生產成本提高、競爭日趨激烈使得印尼紡織服裝業遇到嚴峻挑戰。
政府投資重振紡織業
印尼目前有750萬紗錠,僅次于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居世界第四位。目前該國國內有60%的紡織設備使用期超過15年,更新舊設備至少要40億美元。更新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是該國發展紡織業的當務之急。印尼新上任的工業部長對紡織服裝工業非常關注,正在采取積極措施為紡織工業更換舊設備,40%的資金已經分配。
印尼的棉紡、織造和服裝的生產能力規模較大。2005年印尼纖維產量達到104萬噸,紗線產量232萬噸,面料199萬噸,服裝58萬噸。具有民族特色的蠟染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印尼紡織業所用棉花98%都依賴于進口,其中40%為澳大利亞棉,30%為美棉,還有一些巴基斯坦棉,2004/2005年度棉花進口總量已超過46萬噸。雖然與我國相比其原料價格具有相對優勢(我國棉價高于國際棉價),但仍高于印度、巴基斯坦等棉花產量豐富的國家。棉花資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印尼化學纖維加工業的發展,其產能已達180萬噸/年,印尼已成為全球十大合成纖維生產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