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營銷莫忘“我是誰”
- 在哈爾濱,商業零售業表面上很繁榮,尤其是到了各種節日,商場里人頭攢動,購銷兩旺。但這種繁榮與平日里的相對冷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多家商場不僅商品上差別不大,以打折為主要標志的促銷手段更是大同小異,實際上,消費者常常無須為到哪家商場消費進行刻意選擇。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有關市場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問題出在“營銷”上。營銷觀念落后,思路不明晰;營銷手段單一,往往只是簡單進行模仿和跟進,其弊端已經在哈埠商戰中充分暴露出來。
營銷誤區
拼打折拼出促銷誤區
“這衣服我盯了兩個多月了,就等打折的時候來買。”昨天,記者在哈爾濱市一家商場采訪時,一位剛買到打折服裝的消費者對記者這樣說到。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打折就賣不動貨,就靠制造各種打折噱頭來增加銷售額,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在哈埠商業零售業中早已經見怪不怪了。很多市民都看到了這樣的事實:商家似乎踏上了打折競賽的高速列車,欲罷不能。春節前夕的打折激戰很多市民至今記憶猶新——此商場滿200元返80元購物券,彼商場就滿200元送100元儲值卡;昨天東家折后再返券,明天西家就宣布直接返現。
商場為啥樂于打折?提及該問題,很多商場高管大吐苦水,“你以為我們商場愿意打折呀?沒辦法,現在是不打折、不返券就帶不動銷售額。”
對于以打折為主要標志的促銷行為,供應商更是苦不堪言。據哈爾濱燕莎奧特萊斯購物中心策劃部經理徐飛介紹,目前,哈爾濱市商場與供應商的合作多是采取拿扣點的方式,一般來說,扣點多在25%左右。在促銷期間,讓利于消費者的折扣,絕大部分都由供應商承擔,個別小牌子甚至全部都要由供應商自己承擔。因此,促銷往往就是在抹供應商的利潤。
這就導致出現這樣的惡性循環——打折導致供應商成本增加,供應商成本增加引發暗中提價,標價提高自然帶來商品滯銷,沒辦法,商場只能接著打折。如此往復。據業內人士介紹,每逢商場搞促銷活動前,一些供應商就連夜改寫價碼簽,似乎已經成了商界人所共知的手法,有的商品標價翻番甚至被標到原價的3倍。一位消費者在接受采訪時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她曾經在一家商場買了一件標件為800元的裙子,獲得320元購物券,為了消化這些購物券,她又在商場花掉了200多元。不過,想到買裙子畢竟省下300多元,320元購物券是白得的,滿以為挺合算。誰知,第二天同事告訴她,這條裙子在一個月前標價才450元。算來算去,算不過商家;折來折去,沒占到啥便宜,這位消費者對打折促銷的感覺如鯁在喉。
個別商家的違規操作就更讓消費者“很受傷”。據調查,由于促銷期間出貨量大,個別品牌會出現斷貨情況,情急之下,便從批發市場批貨,把自己的商標縫上去,以假亂真。據了解,哈市個別大商場所謂的品牌貨就存在著從鞋城進貨、從地產服裝廠家補貨的現象。
對此,紅博世紀廣場副總經理潘韜男說,哈爾濱市大型商場已被推上了打折惡性循環的列車,家家都不愿意打折促銷,但家家都在越來越頻繁地搞打折促銷。在這種畸形價格戰中,商場火了節假日,冷了平常時;供應商更是掙了出貨量,割了利潤;消費者則在“滿199元送79元”合算還是直接打5折更便宜之間,衡量來衡量去,霧里看花,時常是越看越不清楚。打折大賽進行到一定程度,就出現了這樣的惡果:很多消費者發現,不知為啥,服裝越賣越貴,一些原來售價二三百元的服裝品牌,現在都提檔到三四百元了。一時間,打折打得消費者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