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世界經濟將沒有霸主
- 全球經濟界早在很久以前就已預測到了美國經濟和美元的沒落。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例幾乎瞬間性地從50%上升到了70%,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霸權國家,而美元成為世界基礎性貨幣。但是,這只不過是戰爭災害導致歐洲經濟衰退、進而造成的暫時性異常狀態。美國領導人通過1950年—1960年西歐經濟復興和日本經濟高速增長,認識到了世界經濟將會向多極化發展。
1995年以后,日美歐任何一方都不占據經濟上的霸權地位,世界經濟也呈現出多極化現象。包括日本、中國和其他地區在內的整個亞洲,在經濟規模上已接近美歐。
在逐漸沒落的美國經濟背后,是經濟高速發展、真正崛起了的中國。在美國喪失經濟霸權的過程中,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存度將越來越高。
美國之所以不斷要求人民幣升值,是因為國內與中國競爭的產業業主們心理極度不平衡。與美國并駕齊驅的、作為中國最大出口市場的歐洲,也因為紡織品問題與中國不斷發生摩擦。和歐美一樣,日本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也是遲早的事。
每次與貿易對象國發生摩擦,都可能會給中國的出口增長來個急剎車,這種情況已經發生過不止一兩次了。但最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受挫會給世界經濟成長和平衡帶來不良影響。
21世紀中期,世界經濟會如何分布?需要設想一下各地區產業化人口集團的規模。
到21世紀中期,美國人口最多達到4億;在歐洲方面,歐盟地區內約有4.5億人,俄羅斯約有1.5億人,共計6億人。不過可以認為,在東歐、中歐等新加入歐盟的地區,其人口的產業化已經完成;中國人口中,能夠實施與日美歐同等經濟活動的人口規模至多4億;日本和韓國擁有大約2億人口,這一靜止人口是世界上平均教育水平最高的集團,預計這一狀態將持續下去。
在預測完產業化人口規模之后,如果把通過各地區生產總值得出的經濟活動規模配以產業化人口規模的比例,就能大致推算出21世紀中期各地區經濟所占份額狀況。
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歐洲、美國、日韓和中國等整個東亞地區的經濟比例將為6:4:6。具體情況是,美國與中國的經濟規模幾乎同等,但低于歐盟地區。日本和韓國的經濟規模為中國的一半。俄羅斯即使強化與歐盟的合作、成功實現經濟發展,其經濟規模也不到美國的40%。
在21世紀中期,任何經濟體都不具霸權地位,世界經濟將徹底走向多極化。美國將繼續保持經濟大國地位,但已完全不能稱為霸權國。中國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因人口規模過大而遠遠趕不上其他地區。
在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具備霸權地位、世界經濟徹底實現多極化的情況下,無論哪國的貨幣都不可能同時成為世界經濟的基礎貨幣或在世界經濟中共通的國際貨幣。
因此,在本世紀上半葉的較早時期,多極化的世界經濟新成員可能匯集到一起,創設各國、各地區貨幣共同價值尺度,就新國際貨幣制度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