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服裝企業:“散小亂”帽子甩之不去
- 專家指出深圳服裝企業需整合資源盡快掌握產業轉型主動權
二十多年前,我市服裝業剛剛興起,“散小亂”的情況十分明顯,時至今日,這頂“散小亂”帽子仍然沒能摘掉。難道“散小亂”真是深圳服裝企業的標簽?采訪中,這是業界人士非常關注、期待改觀的一種產業生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伴隨國際市場的變化和產業分工大潮,香港大批制衣廠內遷,深圳得天獨厚,成了香港服裝的生產基地。一時間,深圳出現了許多接外貿單從事服裝加工的制衣廠。由于服裝外貿訂單比較分散,這些制衣廠都是自發適應市場需要而產生,未經規劃、整合;建制衣廠的門檻較低,涌入的幾乎都是民營資本,一個小廠房,幾臺衣車,就可開工。
市服裝行業協會一位負責人感嘆,放眼望去,深圳關外分布著大量制衣廠,有的建有小廠房,有的干脆在民房里開業。從規???,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小廠,有的只能稱作“制衣作坊”。說到亂,那決不是無據之言,行業中無證無照的,偷稅漏稅的,使用假劣面料的,假冒品牌的,確有其人。“散小亂”的帽子自此扣在我市服裝企業的頭上。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深圳服裝已蜚聲全國,紡織服裝行業產值高達600個億。那么深圳服裝業是否就徹底告別了“散小亂”呢?請看市服裝行業協會在2004-2005年度行業白皮書中的描述。“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實力薄、競爭力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等問題。由于長期過分依賴外貿加工出口,又缺乏扶持和引導,企業往往只注重門檻較低的模仿、加工、引進,自主科研開發能力欠缺,擁有專利或自主知識產權較少;技術設備更新能力較低,先進適用技術應用程度不高。”
一組最新數據也證實了協會的判斷:深圳現有經營服裝的法人企業中,注冊資金5000萬元以上的不足10%;10萬元以下的接近30%,100萬以下的企業占75%。服裝業“亂象”比起過去當然大有改觀,然而,你仍然不會對民宅中的無照制衣作坊、假冒名牌服裝、女裝“抄款”之風感到陌生。
業內人士指出,充分競爭,自然淘汰,當然也是一種汰劣存優的路徑,最后也可能形成寶塔形的產業鏈,即較少的優秀企業占據塔尖,中小型企業形成塔身與塔基。但是,這個過程或許很長,資源浪費會最大化,最可怕的,是可能讓產業失去提升與做強的產業周期。如果有相應的政策導向或規劃導向,促使資源的整合與配置,優化市場發展環境,就可能盡快地掌握產業轉型與提升的戰略主動權。
有專家斷言,深圳服裝只有徹底摘掉“散小亂”帽子,才能在現有的高起點上實現跨越式發展,否則,可能陷入徘徊、停滯不前的狀態,甚至被后起之秀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