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稅率下調日漸逼近 出口企業搶吃“最后的午餐”
- 看著剛剛送過來的出貨單,老劉狠狠地吸了口煙,然后再慢慢地吐了出來。“早一天出貨,還能賺個幾十萬,等到下個月政策出臺后再出貨,那可就要虧本了。”老劉得意地說。老劉是西樵一家毛紡廠的老板,在紡織行業里已經摸爬滾打了10多年,對于政策的調整一向相當敏感。
老劉這次所說的政策指的是出口退稅方面的政策。近段時間來,關于國家要調低紡織品出口退稅率的消息不斷傳出,并且不少消息說稅務總局已經把下調標準確定為兩個百分點,并且開始征求企業意見。
這讓老劉和他的同行們不得不提前出手——在政策還沒出臺前抓緊出口,趕最后一趟車多賺點錢。
統計數字則表明,今年上半年南海區國稅局共辦理出口退稅9.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0.4 %,增長量中很大部分來自紡織業。
吃退稅企業面臨困境
“這幾年競爭激烈,利潤下滑得很快,這幾年我們的利潤也就只有2%左右。”老劉說,如果出口退稅率真的從13%下降到11%,他們就沒錢可賺了。而根據有關機構的測算,出口退稅率每下調1個百分點,就相當于一般貿易出口成本增加約1個百分點,將對出口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這幾年,佛山的勞動力成本年年上漲,現在要請一個熟練工一個月沒有2000元根本沒人理你,加上原材料價格上升,以及中美、中歐配額成本等情況,紡織企業的出口利潤大幅壓縮。如果再下調2%的退稅,我估計本地很多紡織企業都受不了。”南海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說。據他介紹,目前紡織品出口的利潤大概在3%—4%,除去各種費用,凈利潤還不到1%.“從去年中期開始,人民幣就不斷向上攀升,到現在升值了差不多3%,要是退稅再降兩個百分點,將大大加劇企業的困難。”有業內人士分析,對于一些原本生產成本較高,希望靠退稅來維持“生計”的中小企業來說,一旦退稅政策實施調整,他們都將面臨倒閉。
在出口稅率下調幾成定局的情況下,大批手里拿著訂單的企業想盡一切辦法提前出口。“從最近幾個月的情況來看,很多有外貿業務的佛山紡織企業都在抓緊出口,希望在退稅政策調整之前,趕上最后一趟車。”據佛山市紡織協會會長劉崇孝表示,雖然正式的文件還沒有下來,但是佛山的紡織企業不得不提前應對“大考”。
高附加值產品將成主流
“出口利潤原本就低,如果只依靠吃退稅維持的企業,政策出臺后肯定非常要命,但是對于出口附加值高的企業影響并不是太大。”西樵另一家紡織企業的老板陳先生說。
與老劉不同,陳先生對于退稅率下調并不著急,甚至有些期待這項政策的出臺。據他介紹,他有20%—30%的業務是出口的,如果確實要降低2%的出口退稅率,他可以通過升價來化解這部分壓力。“我們的產品比較獨特,還有升價的空間,即使降低退稅率,我們還將繼續做外貿出口。”陳先生說。
而在很多專家看來,國家醞釀調整退稅政策正是為我國紡織行業向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方向發展指明方向,將產能過剩的情況消化掉,淘汰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廣東省外經貿廳的一位官員表示,國家調整出口退稅,主要目的是抑制“兩高一資”,即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產品的出口。紡織行業也位列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國服裝紡織出口數量大,容易引起他國反傾銷調查。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外貿專家表示,有些批量很大的訂單企業做得辛苦,但利潤微薄,還會受到反傾銷的困擾,那就不如提高產品質量,做少而精的訂單,提高利潤率。
“國家肯定會對紡織行業的幾個類別的出口退稅作出調整,紡織企業只有通過自主創新,積極進行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才可以最終避免新退稅率帶來的利潤損失。”針對不少紡織品出口企業為增強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而把出口退稅部分計入利潤再對產品進行定價的現象,有關專家表示:“目前企業最關鍵的應對策略是及時加強對外出口競價的核算,充分考慮退稅率調整的影響,只有為自己預留一定的利潤空間,企業才能保證不被市場淘汰。”
另外,據海關統計,今年1-5月,廣東省紡織品及服裝的出口達到了112.8億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長52.3 %。顯然,出口順差在高位上再次大幅增長,肯定會更加堅定國家調低出口退稅率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