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實施“技術加品牌”越快越好
- 7月16日,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指出,“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已經享受完加入世貿的好處,現在面對的更多是挑戰,機遇必須從挑戰中努力尋找。深圳服裝也別無選擇。”
周世儉說,中國于2001年底加入WTO,正趕上紡織品配額制度逐年減弱,釋放巨量市場需求的最后幾年。“2005年起,這種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一路高歌猛進的情況發生了變化。”他分析,當年1月1日起,紡織品配額取消,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甩開膀子才干幾個月,歐盟、美國等根據有關條款,對中國紡織服裝繼續實行配額制。這意味在全球取消紡織品配額的情勢下,單單中國不得不忍受出口數量的限制。這種情況最遲到2008年底才能徹底結束。而美國、歐盟是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的最主要區域,2005年我國向其出口紡織服裝370億美元。今年1-4月,中國對美紡織服裝出口出現了1.37%的負增長,配額制開始起作用了。不僅如此,我們還得自加入WTO起,面對15年的非市場經濟待遇,12年的特保措施懸劍,還有人家運用嫻熟的反傾銷、反補貼等“大棒”。
“這些嚴峻的WTO規則中也潛藏著機遇。”周世儉指出,若是美國、歐盟這種數量性限制措施最終實施,將迫使包括深圳在內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以沖減數量下降帶來的不利影響。
“美國、歐盟在實施紡織服裝產品配額時,有一個規則,那就是只限制數量,不限制金額。如果,我們提升產品技術含量,推出自主品牌,大幅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我們就可以在有限的配額中做大出口總金額,從而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周世儉說。
中國是紡織服裝大國,但單位產值總上不去,WTO的一份報告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服裝的設計和款式仍處于落后水平。不管是自身發展所需,還是受WTO規則所逼,包括深圳在內的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必須進行從價格、質量競爭向技術、品牌競爭的轉變。
“中國一件男式襯衫出口美國僅賣10余美元,而德國的一件卻賣到90美元。這種差距必須縮小。”周世儉滿懷期待地說:“深圳服裝行業要完成增長方式從加工貿易到‘技術加品牌’的真正轉變,是一個艱難而長期的過程,但總得開始。而且,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