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毛巾的西進之路 產業轉移助推浙江企業升級
- 10多年前,上海毛巾在杭州有很大的知名度,不過上海毛巾不全是上海產的,有很多是設在諸暨的分廠織出來的?,F在由這家毛巾廠發展而來的潔麗雅集團,又將生產基地搬到了湖北。越來越多的浙江制造開始向內陸轉移,浙江人把10多年前接過來的活,傳給了內陸省份的同胞。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史晉川認為,浙江需要發展出不必為土地、人工成本擔心的大盈利空間產業,就像杭州的軟件業一樣。
產一噸毛巾省水費1000元
這段時間,浙江潔麗雅集團在湖北咸寧的工業園正在加緊施工,建成后,這個基地毛巾年產量將達到5000噸,相當于潔麗雅諸暨總部產量的一半,加上漢川一個即將動工的生產基地,潔麗雅集團在省外的產量將與總部相當,總量達到1萬噸毛巾。“如果要在諸暨總部擴大這么大的產能,僅在水費一項上,集團每年就要多付出1000萬元。”潔麗雅集團董事長石昌佳說。湖北幾個生產基地的水費為每噸1.2-1.5元,比諸暨便宜一半多,據石昌佳的估算,生產一噸毛巾大約能省1000元。潔麗雅集團還可能在未來采用軟化河水的方法代替自來水,到時候只要交不多的水利資源費,每噸毛巾的水費成本還將縮減500元。如果以一條100克重的高檔毛巾計算,1噸毛巾就是1萬條,僅以節約出來的1000元水費來計算,一條毛巾就能降低1毛錢成本。潔麗雅集團從2004年3月份開始,通過收購嘉魚、漢川、咸寧的9家企業而將生產基地轉移過去。除了收購所花的資金,潔麗雅在湖北的3個各占地200畝的工業園土地成本都相當低,而如果要在諸暨當地進行擴張,每畝土地需要花費10萬元,一些小企業甚至需要花費18萬元才能拿到。湖北嘉魚、咸寧這些地方的工人工資與諸暨差不多,普通工人每人每月1000元左右,現在的2000位職工都是被收購毛巾廠的職工。“這些工人都是有了幾年工作經驗的熟練工啊。”石昌佳說,從一個新工培養到熟練工最少要一年時間,折掉他們在練手時給公司創造的價值,少了培訓這個過程,每個人大約可省下5000元的成本,2000人就是1000萬元。粗算一下,潔麗雅將主生產基地轉移到湖北,與設在諸暨本部相比,一年節省的生產成本在2000萬元左右,約占去年潔麗雅全年銷售的4%。安徽寧國晨光五金電子有限公司,將制造基地從寧波轉移到了與浙江北部交界的安徽寧國,那里的人工工資比寧波便宜20%,土地成本低75%。
總部保留在浙江
雖然在湖北生產毛巾能大幅降低成本,但是潔麗雅仍然保留諸暨總部。溫州甚至專門設立“總部園區”,鼓勵外遷企業將總部留在溫州。“就像許多浙江企業把總部遷到上海去一樣,把總部留在東部有很多好處。”石昌佳說,浙江地處長三角,信息與設計人才較多,諸暨總部掛牌成立了國內毛巾行業第一個毛巾科研基地,有30多人在研究毛巾生產的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的外觀設計。目前總部已經研制出麻、大豆纖維、牛奶蛋白纖維、竹纖維等毛巾系列。這里研制出來的新產品都會推廣到湖北基地進行生產。同時浙江制造已經使衍生的物流業相當發達,在諸暨基本上可以當天直接發送貨物,但是在湖北嘉魚、咸寧等生產基地,潔麗雅需要把貨物運到武漢,然后再統一發貨,發貨時間要延長很多天。“同樣是發貨到沈陽,從武漢發貨比從諸暨發貨貴20%。”石昌佳說,公司曾試驗過幾次,對一些城市的產品配送,采用從湖北工廠運到諸暨再發貨的物流途徑,費用上不節省,但是發貨速度更快,物流效率也更高。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安徽寧國晨光五金電子公司也將銷售設在浙江寧波的總部。晨光公司總經理顧中權說,寧波總部同樣承擔技術研發的任務。“更重要的是,浙江有非常成熟的融資渠道。”
浙江看中盈利空間更大的產業
產業轉移在工業史上一直存在。比如日本在二戰以后有60%的外匯收入靠的是絲綢出口,但上世紀70年代開始,絲綢出口越來越少,因為這些企業已經將絲綢生產的基地先后轉移到了韓國、中國的珠三角和長三角。“企業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總是希望能降低生產成本。”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史晉川認為,浙江企業將制造基地轉移出去有幾種原因:一是浙江的人均GDP已經達到3500美元,杭州的人均GDP甚至已經達到5000美元,這時候水、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成本開始上升,企業的盈利空間變小,如果無法利用技術進步降低成本,那么只能通過產業空間的轉移,向內陸要素價格更低的地方去,這種類型里最主要的是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二是,一些企業的產品主要消費市場不在浙江,為了更了解銷售市場、降低物流成本,就將制造基地轉移過去,比如奧克斯空調看中內陸幾個省份巨大的空調消費潛能,投資10億元在江西南昌建下生產基地;三是一些出口企業本身處于產業鏈的低層,需要通過轉移來降低成本。也有企業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拉長產業鏈而向擁有生產資源的省份轉移。潔麗雅集團最終選在湖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里每年有500萬噸的棉花產量,收購的企業中正好有棉紗廠。湖北幾個基地建成后,潔麗雅自身的棉紗產量將從現在的3萬紗錠擴大到10萬紗錠,不僅可以供應自己的毛巾生產,甚至可能出售。“自己有了棉紗,就可以對下游的生產進行有效的控制。”史晉川教授認為,浙江確實需要發展出盈利空間更大的產業,使浙江產業發展進行升級。比如杭州的軟件業經過10年發展,已經被業內稱為第二個中關村。“像軟件研發這樣的產業對人工成本、土地價格并不敏感。”為了加快產業升級,去年杭州市召開了信息服務與軟件業發展大會,發布了《關于加快信息服務與軟件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并出臺了《杭州市信息服務與軟件業發展規劃(2005—2010年)》。
新聞附件
外省來浙江招商舉例
看到浙江有產業轉移的需求,浙江周邊有很多省份、城市開始主動過來招商,有些省市明確提出了融入長三角、做浙江產業轉移“后花園”。1.2002年11月,西部重鎮重慶向浙江省企業招手。該市銅梁縣向浙江共推出25個招商引資項目。項目涉及化工、冶金機械、建筑材料、絲綢服裝和農產品加工及旅游等多個行業。2.2003年7月,安徽寧國在杭州舉辦招商項目推介會,工業主導產業為橡膠汽車零部件、電容器、耐磨球、化工、建材、林產品加工。到目前已經有超過5000浙江商人在寧國投資。3.2004年8月,湖南長沙市在杭州舉辦投資說明會,項目有園區類、工業高新技術類、商貿流通類、旅游類、城市基礎設施類、土地開發類、資產(產權)轉讓類等七大類。4.2005年6月,安徽黃山市由市長帶隊,率領著一支百人隊伍前來參加商務洽談,一天簽訂了21個合作項目,涉及資金達1.47億元。2003年以來,在黃山市的浙江投資企業超過500家以上,實際到位的投資金額超過40億。占外來投資額的一半以上。5.2005年11月,安徽的馬鞍山、宣城、蚌埠、阜陽、蕪湖五市,在常務副省長的帶領下來到浙江招商。2004年底,已有30多萬名浙商在安徽投資創業,總投資300多億元。6.2006年3月,貴陽市來杭推介,重點推出項目涉及鋁加工、磷化工、機電、新材料、醫藥、綠色食品、旅游、文化產業,以及高新技術園區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國有企業改制重組等方面。7.2006年4月,山東棗莊來浙江招商,會上棗莊市近200家企業與以浙江省企業為主的近300家企業,分別對口簽訂了171個合作項目,項目總額達到152億元。自2005年開始,資源大市棗莊就與浙江開展經貿合作洽談,當時共簽訂180個項目,項目總額達到1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