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產業集群重演意大利式衰微
- 慧聰網皮革訊:產業集群,被專家稱作“中國經濟第三次浪潮的發動機”,浙江星羅棋布的產業群已成為開拓國際、國內市場的生產基地,也是25年來“浙江制造”一直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的主要原因。
近日出版的《決策》雜志登載了我省青年學者傅白水等人對浙江產業集群的研究文章,我們認為,我省一些企業暫時出現的問題,并不代表產業群全部的現狀,更不應該據此就得出浙江產業集群已經出現衰微的整體性結論。本文僅僅為作者的一家之言,但不可否認本文的不少觀點仍然具有參考 紹興的輕紡、海寧的皮革、嵊州的領帶、永康的五金、溫州的皮鞋、樂清的低壓電器、桐廬的制筆、諸暨的襪業等,星羅棋布的產業群成為浙江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的生產基地。然而在這幅興盛的圖景背后,卻掩蓋著這些企業老板的巨大憂慮,“如果人民幣繼續升值,我們的企業將無利可圖而迅速倒閉”,這是紹興眾多企業主經常提到的問題。在這個問題的背后,隱約看到了浙江產業集群走向意大利衰微之路的前景。
浙江PK意大利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塊狀經濟在浙江工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全省共有年產值億元以上的工業區塊601個,塊狀經濟工業總產值15826億元,這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約為64%,企業總數30.84萬家,其中年銷售收入500萬以上的規模企業19065家,從業人員約800多萬人。
可以說產業集群占據了浙江經濟的半壁江山。在塊狀經濟主要產品中,全國市場占有率超過30%的有78個,主要有紡織、服裝、電氣、通用設備、交通設備、金屬制品、電子、皮革、工藝品等。
當把目光投向意大利,會發現意大利產業區經濟與浙江十分相似,都是以普通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以中小企業為主,以低成本的傳統日用消費品生產為主。意大利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有悠久的歷史。從意大利中部到北部地區農村一直是小農形態,產生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業負擔較大,農民不得不從事副業生產。貴族階層和有錢人的住房、服裝、裝飾品、家具、工藝品便成為農民副業生產的對象,逐漸形成了手工業傳統。二戰后,在手工業基礎上迅速發展形成了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日用品產業集群,如意大利的瓷磚制造業產量占全球總數的30%,全球出口量的60%。
數以千計的中小企曾賦予意大利經濟靈活性和動力,意大利素有中小企業王國之稱,平均工業企業從業人數僅為43人,平均每個企業創造的產值也是位居工業化國家之末。實際上,正是這樣的中小企業集群模式創造了戰后經濟上的“意大利奇跡”,使意大利發展成西方七大工業國之一,經濟總量卻排名世界第七。
根據意大利統計局的評判標準,全意大利專業集群地有199個,分布在15個州。集群地的產品主要是日用品。其中,紡織品集群地有69個,占34.7%;皮鞋和鞋27個,占27.3%;家具39個,占19.6%;機械32個,占16.5%;食品17個,占8.6%。此外,還有金屬制品集群地1個,化學制品集群地4個,造紙與印刷集群地6個,首飾集群地4個。意大利的經濟實力和國家競爭力是由這些企業集群支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