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城進入戰國時代 石獅服裝城前途明朗
- 2006年,翻開長江三角洲各省市的地產新聞,就可以看到某市再建130畝的家紡產業園,某開發區占地560畝的服裝商貿城動工,某市新建一個比原有服裝市場大5倍的服裝城,某地輕紡城圈地2000畝……在建的每一個都號稱要建成區域性或全世界最大的服裝航母級服裝城,中國服裝業造城運動已步入“戰國時代”,誰才能從這場逐鹿中脫穎而出,笑到最后呢?
造城熱潮的隱憂
從世界服裝整體的產業布局來看,2006年中國服裝業正經歷著一個非常關鍵的發展階段,在經歷了自發的原始積累和初級的產業規模組合階段后,入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了服裝產業升級、產品升級的強烈呼聲。根據國家相關協議規定,取消了紡織品和服裝的進口配額,對入世后的利好愿望引發了長三角紡織企業的產能紛紛擴張。而去年以來,國家兩次對房地產投資進行壓制性調控,迫使地產商開始打起大型商業地產的主意。
然而,作為中國紡織服裝重地的長三角地區,接連上馬近10個輕紡城類似的項目,涉及金額達100多億,占地面積達到5000畝。這樣“大干快上”的項目,還是引起有關專家的深切憂慮:目前在長三角地區,‘輕紡城’布局過于密集,且體量太大,已超過市場所能接受的規模。
石獅服裝城鍛造閩派服飾的航母
向南,再向南!將我們的目光從長江三角洲移開,落在福建、落在石獅。我們會發現,正在熱火朝天進行的石獅服裝城二期項目,比起長三角的輕紡城運動的局勢要明朗許多。
石獅服裝城一位負責人指出,專業市場對集中度要求相當高,且有一定的區域輻射規律,并非規模越大、配置越全越好。服裝生產基地的競爭本質上是各種綜合資源整合利用的競爭。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建一個航空母艦出來,水太淺了或者一個地方擠了太多艘,也無法順利遠航。
有著中國休閑服裝名城之稱的石獅,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就率先建立起全國最負盛名的服裝批發市場,由于歷史的原因,石獅服裝市場的經營模式陳舊,近年來逐漸被周邊地區的服裝市場趕上。經過有關專家和石獅市政府的周密論證,總用地面積1110畝、總投資15億元的石獅服裝城應運而生。隨著2005年石獅服裝城的開業,以石獅為中心的閩南紡織服裝區域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服裝產業集群,紡織、漂染、輔料、成衣加工等服裝生產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十分完善,與臺灣紡織服裝產業對接條件成熟,極大地增強了以石獅為代表的閩派服裝市場競爭力。
與海博會助飛石獅服裝產業
在國外,已有區域產業集群必有影響深遠的大型專業展會。石獅也不例外。石獅市從1998年開始至今,已成功舉辦了9屆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獲得了包括臺商在內國內外服裝經銷商的廣泛認可。
在石獅服裝城建成之前的7屆海博會,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歷屆成交額累計達100億。然而,2005年石獅服裝城開業之后至今舉辦的兩屆海博會,成交額即達到90億,接近前7年的總和!
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閩派休閑服裝產業,在產業航母石獅服裝城和影響巨大的海博會輔弼下,從容不迫地邁出走向世界的堅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