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運動:文化焦慮與認同危機
面對悄然興起的“漢服運動”,我的心情異常復雜。這一運動的個體性或小團體性,使得他們的行為在消費時代顯得有些尷尬,甚至會引來頗多人的誤解。無論如何,它都不可能像超女那樣引來廣泛的參與,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化焦慮,而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焦慮則在于對文化存在的忘卻和對焦慮的失語。我們既承續了上個世紀自覺的傳統斷裂形成的文化失序、異域接續的文化混亂,又面臨著日益緊張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歷史形成的各種文明與文化開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脫離,它們融合到技術、經濟的世界中,融合到一種空洞的理智主義中。”(卡爾·雅斯貝斯)然而,這種趨勢幾乎是不可抗拒的。全球化首先是資本的全球化,然后,文化舶來品依靠資本的流動和輸出廣泛傳播。資本處于強勢的,其文化也會自然處于一種主動的強勢地位,以美國為最顯著的例子。“肯德基”、“麥當勞”、“可口可樂”……首先是一種資本和商業行為,然后成為一種具體的、滲透性的文化行為。這種文化的殖民化不再倚重于武裝侵略,但是其影響卻顯然更大。
中國面對這樣的語境已經有一百多年了,讓我們痛心的是,當我們回首這充滿動蕩和文化嬗變的百年時,傳統文化的流失和歧變觸目驚心。事實上,和“漢服運動”的動機一樣,早在“五四”就有文化保守主義反對全盤西化,有“國劇運動”,有“新格律詩”,進入當代也有新儒家和文化“尋根”,有重倡“讀經”,有弘揚“京劇”,但是他們都沒能阻擋資本輸出帶來的文化傳播,也有人叫做文化侵略,或者后殖民。滿眼望去,“一個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從出生到走進墳墓,從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夢之中(艾略特)”都被一種區別于傳統中國文化的多重異質文化所覆蓋。令有的“漢服運動”的參與者所忿忿不平的是,我們的國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著文化的喪失殆盡。然而這就是“索尼”、“本田”、“三星”、“現代”的效應,是不可遏制的“韓流”和“日流”。當資本不處于強勢地位的時候,文化就要隨時面臨著沖擊和替代。這就是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邏輯,這就是后發現代國家擺脫不掉的文化焦慮。
所以說,“漢服運動”只能成為一種文化實踐,它無力改變文化流失的總體趨勢,也不可能喚醒人們的文化意識和傳統的文化認同,甚至于在一個商品化的消費時代,它的炒作基礎都很薄弱。傳統的文化符號和審美的文化形式,無論是“漢服”、“京劇”、“春節”、“太極拳”等等等等,都淪為文化消費的工具,而不再具備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全民的民族認同感。文化焦慮和認同危機不斷地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包括現在的“漢服運動”,但即便是“漢服運動”的參與者們,也不可能完整還原傳統的生活方式了。所以,類似于“漢服運動”這種形式的文化實踐,最好不要打著虛妄的文化復興的大旗,還是作為一種個體或群體的文化懷舊和文化憑吊比較合適。而關于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選擇和民族認同的維系卻又是另外一個復雜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