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產業由大到強路還遠
- 核心技術缺失 自主創新能力差
縫機產業由大到強路還遠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縫制機械生產國,我國縫機產量占世界總量的70%以上,而產值在世界縫機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遠未達到這一水平。在剛剛閉幕的首屆中國縫制機械市場發展論壇上,中國縫機產業如何由大變強,成為與會專家關注的話題。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田民裕分析說,“十五”期間,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以年平均26%的工業總產值增長率、年平均25%的出口創匯增長率,成為行業發展史上發展速度最快、質量最高的5年。
然而,縫制機械產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產品品種尤其是特種機品種不齊,產品穩定性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產品性能在電子控制、智能化等方面還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等。
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前中國縫制設備行業走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利用的路線,以跟隨式的模仿生產為主,行業整體實力不強。產品技術主要源于引進,研發工作大多停留在模仿設計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較少,自主創新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在技術層面上存在較大差距。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普遍薄弱,很多企業處在有“制造”無“創造”、有“產權”無“知識”的狀態,甚至靠仿造過日子。高端市場基本上由外國企業占據。
在仿制模式下,由于科研水平要求較低,科研投入較少,直接導致企業新產品開發能力低下,高檔產品至今主要依賴進口。同時,多家復制,使產品同質化嚴重,低水平重復現象較為普遍。在產品研發過程中,企業專利申報雖然有一定數量的增加,但主要集中在外觀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專利技術的質量水平不高,具有創新引領性的發明專利嚴重缺乏,這已直接成為我國縫機企業自主創新的一大障礙。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有關人士表示,由于工藝、裝備落后,大部分企業還是采用成本較低的普通加工方式,自控生產線的數量很少,部分企業在機殼主體加工上已經采用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柔性加工技術,但普及率不高。尤其對于高端產品來說,市場競爭力較弱。
“重整輕零”現象突出。零部件制造滯后于整機發展,小企業遍地開花,品種和檔次都難以與整機企業的發展相匹配,無法滿足生產中高檔整機產品的需求,部分關鍵零件還依賴進口。
專家指出,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缺失,受制于人,是我國縫機行業自主創新要解決的問題。這種現象如果不能扭轉,我國不少縫機企業未來將面臨生存問題。
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如何由生產大國邁向生產強國?
作為“中國縫制設備制造之都”和此次論壇的舉辦地,浙江臺州市已經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是企業由大做強的源泉和動力。臺州縫制設備行業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經過20多年的發展,從原始的手工作坊,到如今的電腦數控操作,臺州縫機產業正朝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革新、市場內外兼顧的方向發展。目前,臺州共有縫制設備及零配件生產企業1000多家,涌現了飛躍、中捷、寶石、杰克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年產值150億元,出口創匯近4億美元,年產縫制設備400多萬臺(套),年產量占全國的1/3,產品銷往歐洲、美洲、非洲、東南亞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臺州地區縫機企業在迅速擴張規模的同時,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嫁接,在硬件上投入巨資引進柔性電子控制生產線、電腦加工中心及先進的粉末噴涂技術,加大縫紉成套設備、電腦繡花機、機電一體化、特殊機種等產品的開發生產,不斷提高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如飛躍集團自主研發的工業機數控伺服系統的部分技術水平已超過了國際同類產品,為真正實現中國縫制設備機電一體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