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紡織服裝業合作空間大于沖突摩擦
- 近期一個印度官方代表團訪問中國之后做出較全面的總結,代表團成員有紡織部長D.P.Singh、聯席大臣和紡織大臣Sudripto Roy,印度紡織公司(NTC)執行董事Ramachnadran Pillai,Tirupur出口商協會會長A.Sakhthivel,以及兩位來自工業和工業機構的代表。
總結指出,嚴厲的勞動法、綜合基礎建設的高成本、電力&供應成本以及不斷升級的交易成本束縛了印度紡織工業的手腳,因此,印度紡織工業應該向中國同行們取經,學習他們如何在這些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
政府內部消息靈通人士說,代表團的訪問目的是研究中國紡織和服裝(T&C)工業的狀況,評估工業地位,包括機器部門,研究基礎設備發展,尤其是較大的生產中心。
研究小組說,中國紡織和服裝部門的實力更傾向于大眾市場的批量產品,而印度的實力在小生境市場的增值產品。
因此,兩國之間在T&C行業的合作空間大于沖突摩擦。
消息靈通人士說,政府官員指出,工人八個小時三班倒,進入企業時簽署3-5年的合同,他們因此清楚地暗示“不愿”討論工人問題。
令代表團感興趣的是會講英文的臨時雇員以及其他人透露的消息,即大部分工廠12小時開工,工人的工作可以隨時終止,而無需給出任何原因或者任何通知。
紡織和服裝企業的工人以女性為主,月平均工資從600元-1000元。企業隨時更換工人,根據機器技術的改變而調整人員配置。
紡織工業的扶持政策基本上是因為中國以低成本在海外市場獲得成功,代表團發現紡織工業早期屬于鼓勵和促進對象,現在被視為受限制對象。
官方認為,現在紡織工業沒有特別的扶持政策,但通過一些優惠政策和銀行支持將部分扶持政策擴大到特別經濟區。
出口產品的生產投入資料允許退稅,政府的發展重點是打造品牌和通過設計與創新提高產品價值。進口紡織機器沒有海關稅,但部分紡紗機器除外。
大部分國家企業逐漸改制為私企,大集團在證券市場上市。企業以市場為導向自行調整,包括投資和按照供需平衡安排生產。
中國紡織企業一直在追求大規模經營政策,消息靈通人士稱,有一家紡織企業的紡紗能力是世界第一,僅一個工廠就有500多萬紗錠。
所有老紡織廠的過時機器都列入更新計劃,政府代表突出強調幾年前出臺的聞名的紗錠現代化計劃,當時有1000萬紗錠被廢棄,大約120萬工人下崗。
消息靈通人士說,印度小組看到,為了對競爭壓力形成快速反應,每一組價值鏈都實行了全面的垂直管理。中國紡織工業正在尋找高端時裝領域的合作者,同時繼續保持低價批量生產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