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之迷 一線縫紉機生產商謀求“轉型”
- 近來,隨著國內一些骨干縫紉機生產商相繼公布今年上半年的經營數據,由此,我國縫紉機行業2006年的發展態勢漸趨明朗。至少是在一線縫紉機生產商當中,他們的日子過得還是相當“滋潤”的。
一個突出特點是,在這些骨干企業公布的數據中,他們的銷售產品的數量同比增長幅度遠遠低于利潤的增長,有的利潤同比增長幅度甚至達到了銷售數量增長的兩倍還要多。
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利潤又從哪里而來?在原材料不斷上漲、人民幣升值加大出口壓力縫紉機市場卻并沒有大幅升溫的眼下,看過數據后的大部分人士難免不產生疑惑,難道他們已經走出了靠勞動力賺錢的“老路子”?或者,整個行業都出現了利好的消息?
一線企業利潤高速增長
最近,由中國縫制機械協會針對我國92家芏要整機生產企業所做的統計顯示,在縫紉機銷售的傳統旺季,整個4月份,這些企業累計生產家用及工業用縫紉機2,839,247臺,同比增長3.84%。累計銷售家用及工業用縫紉機2,811,331臺,同比增長0.32%。產品銷售收入525,406.30萬元,同比增長37.16%。其中,實現利潤總額42,891.00萬元,同比增長25.05%。從這組數字里,可以看出,目前這些企業在生產及銷售縫紉機的數量沒有大幅增長的情況下,銷售額和利潤卻保持較高的增長幅度,分別達到了37.16%和25.05%。而在之前協會所做的2月份統計中,縫機利潤及銷售額的同比增長幅度也遠遠大于整機生產及銷售數量的增長幅度。
這其中,位于行業最前端的骨干企業則為行業整體利潤的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年頭一季度,一線企業如中捷公司就交出了一份另人滿意的經營數據。而這,也是他們一直以來能得到資本市場親睞的原因。同去年比,在今年第一季度銷售額增長16.8%的表層下,中捷公司的利潤卻達到了37%的增長幅度。
還有標準公司,作為我國縫制行業中曾連續L年獲得國內縫制行業綜合實力排名第一的上市公司,標準集團在今年上半年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0.6%,增長幅度大大高于其工業總產值的同比增長幅度,上半年,標準集團的工業總廣:值達47775萬元,同比增長4.8%。
在浙江臺州,杰克公司是一家發展勢頭頗為迅猛的公司,其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擠身于行業的前端,上半年杰克縫紉機業務銷量同比增長31%,而與此一對應的是,杰克縫紉機業務的利潤與往年相比卻增長了70%。
此外,還有寶石公司及飛躍公司等等在行業內影響頗大的企業于近期對外公布的經營數據都表明,目前,國內的一線縫紉機生產商的日子并不像2005年末的一些業內人士所預測的那樣糟糕。事實上,他們的日子看起來好象更好過了。而在利潤高速增長的眩暈中,從業者也暫時忘記了行業內普遍存在的壓價競爭方式。
利潤從何而來
正常的邏輯是,企業利潤的高速增長在外部環境越發嚴峻的情況下,肯定得益于企業運營過程中內部某種模式的創新,除去專家們所說的企業規模形成優勢后所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下降,從而使得利潤上升外,企業自身的某些調整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畢竟,我國的縫制行業基本完成了原始積累過程。
中捷公司總經理李瑞元認為,中捷的利潤主要來自其對生產線的調配,“就是調整產品生產線,將生產低端產品的生產線改進生產中高端產品,如電腦控制產品、伺服電機產品、機電一體化產品等。”
“簡單點說,我們現在做的就是將中捷品牌塑造成中高端品牌形象,逐步從過分競爭、低利潤甚至是沒有利潤、低門檻,任何廠家都能生產的產品類型中退出,轉而生產高利潤產品”。
為此,中捷將上市后所融到的2.4億元的絕大部分用于生產線的改造。“目前,國內縫紉機行業里的生產、產業格局已基本形成,大的企業經過原始積累過程后,不再以量來獲得發展。因此,要塑造自有品牌形象才能獲得進·步發展。現今,中捷的產量其實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產量還是原來的那個數字,沒有多大的增長,就是把原先的普通過剩機型生產線調配為大部分廠家無法生產的中高端產品生產線,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利潤實現了高速增長。”李瑞元表示道。
與李瑞元持同樣觀點的還有杰克公司營銷總監王春元,他表示,杰克從來都不是盲目地進行規模擴大,一切都是以市場為導向。“我們也正處于對產品生產線進行調整的過程中,根據目前市場情況,我們正計劃放棄沒有多大利潤的低端產品,轉而生產需求逐漸旺盛的中高端產品。”